安徽网讯 “这是我的小伙伴,他叫贝贝。”“我的叫小粽子!”“还有我的,它叫长耳朵。”……12月4日,合肥市芙蓉小学一年四班的孩子们挤在镜头前,抢着介绍自己的“小伙伴”。
被孩子们亲切称作“小伙伴”的是一个个小沙包,“他们”材质、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毛茸茸的、小兔子模样,还有两粒扣子订的黑亮眼睛;有的是用旧床单做的,周身披挂牡丹花,相当“中国风”;有的印着“香奈儿”图案,像一只高级钱包;这些“小伙伴”肚子里填充的也不再是传统的沙子,而是大米、黄豆等方便寻找的谷物。
“这些沙包都是孩子和家长一起做的。”该班体育教师丁俊介绍到,让学生自制沙包是她的一次大胆创新。“以前沙包都是买的,孩子们不珍惜,总是忘带或弄丢,让课程无法开展。”她回忆,基于这一棘手问题,她提议让学生自己做沙包,“自己做的总归是喜欢的,忘带和弄丢的情况明显好转了。”
那学生们做的沙包大小不一、材质不同,会不会对其投掷距离有所影响呢?“肯定是有影响的,”丁老师表示,不过根据课标指示,对初学投掷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强调的不是距离而是兴趣的培养。
“我的沙包飞的远!”“我的飞的高!”果然,记者在现场看到,学生们对自己的“小伙伴”都信心满满,投掷热情高涨。为了加深他们对“小伙伴”的喜爱,丁老师还组织孩子玩了夹沙包跳跃等游戏,一个孩子最先跳到终点还捧起“小伙伴”亲了一口。
丁老师的创新之举得到了校长彭正的肯定,“一(4)班未统一配置投掷器具,这点学校早就知道了。学校没有给予纠正,因为芙小一直提倡的是创新而有效的课堂,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丁老师这一做法显然是有效的。让学生自己做沙包也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和美术课的课程融合。”
胡萍萍 新安晚报 安徽记者 方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