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坝闸处于淮河中上游交界地,是淮河干流蒙洼蓄洪区的控制进洪闸,与蒙洼蓄洪圈堤、曹台退水闸共同构成蒙洼蓄洪工程,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自建成以来已经蓄洪多达16次。每次淮河水位过高都需要牺牲当地人民的农田和村庄来蓄洪,每一次蓄洪也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为了了解当地人民在王家坝在今年7月20日蓄洪过后的生活状况,调研团成员乔俊豪于8月9日开始在王家坝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调研。
2020年8月9日上午,王家坝镇上大家依然可以看到洪水留下的痕迹,但居民都基本恢复了正常生活。据报道,此次蓄洪由于准备充足并无人员伤亡。通过后续的调研了解到,在洪水退去后,有关部门及时组织了人员进行防疫工作,保障大家的生命安全。在调研人员路过王家坝闸的时候,发现仍有官兵驻守在旁边,警告路人不要逗留。
另外备受关注的还是民生问题,在乔俊豪的调研中发现,损失最大的是农民的农作物,许多村民都表示他们的花生等作物在即将收获的时候被洪水淹没,过后只有一片废墟。政府也在积极帮助农民减少损失,洪水过后的土地上马上就种上了新的农作物。
在进行走访的过程中,调研人员也发放了一些问卷调查他们对于政府善后工作和损失情况。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对政府的各项工作都感到满意。
另外,在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发现王家坝当地景色优美,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正在建设中,相信以后会给当地带来巨大收益。
8月10日,调研人员乔俊豪来到王家坝红高箱包厂,对工厂负责人进行了采访。通过采访得知,在工厂中工作的贫困人口大约45人,他们每天的工作市场只有8小时,一般来说,意味熟练工人每月能收入2000多元。而且时间灵活,家中如果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也可以将原材料带回家中制作。对于入驻车间的企业于贫困户签订劳务协议的,扶贫车间经营者可以申请10万元50万元的创业贴息贷款,政府贴息3年;新招工人可享受培训补贴,建档立卡贫困户培训期间可享受生活和交通补贴。在与工人的交流过程中调研人员了解到,大多数工人都住在附近,也有些年龄比较高。很多人都是在自己家种地的同时来工厂工作,有了稳定的工作,及时遇到今年这样的突发情况也不用担心。
8月11日,调研人员乔俊豪来到王家坝抗洪纪念博物馆。为挖掘王家坝的抗洪文化、蓄洪文化、沿淮文化,弘扬和展示蒙洼人民“顾全大局、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科学治水”的王家坝精神而修建的抗洪纪念管,是国内首座抗洪题材的博物馆。在这里调研人员亲眼看到了胡锦涛写下的“幸福健康成长”六个遒劲有力的字。通过这次参观,整个团队对王家坝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多地了解王家坝“舍小家,为大家”背后的内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