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从不配合环境治理,到自觉地维护居住环境,2016 年,宿州市埇桥区城东街道的4 个行政村变成4个社区以来,不仅居民们生活环境变美了,思想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村民”真正变成了“居民”。
城东街道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
一、多项举措创造美好环境
宿州市埇桥区城东街道位于埇桥区东郊,是出入城区的东大门,路北依汴河,南接市经济开发区,东邻朱仙庄煤矿、大学城,宿固路、303 省道、宿州大道等穿越而过,下辖4 个社区,土地面积约17万亩,约30平方公里,人口1.9万。
2016 年3 月份,城东街道村改社区。街道环境治理成了街道全体工作人员的头等大事。街道迅速成立街道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创建办,多次召开文明创建座谈会,研究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如:文明创建工作制度,月考核制度,积分兑换制度等,增强社区干部的文明创建意识,以此带动各社区居民的文明创建意识。在辖区内,通过电子屏、条幅、展板等形式,挨家挨户、走街串巷进行文明宣传。
要改变小环境,首先要改变大环境。为此,城东街道开展农村“三大革命”,对社区积累的陈年垃圾进行集中清理,清理结束后各个自然庄全面推行城乡环境一体化,运用市场模式进行保洁。每个自然庄每300-500 人配备一名保洁人员,每10 户至少配备一个大垃圾桶,户均一个小垃圾桶,每个自然庄配垃圾清运车一辆,设垃圾中转地埋桶2-4 个,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同时在街道辖区内,开展市容市貌整治,对道路两边破损广告、出店经营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对道路进行来回扫水,对拆迁工地安装喷淋设施,搬迁或关闭辖区全部养殖场,对辖区河流中白色垃圾和漂浮物进行集中清理,设置河长,要求河长定期进行巡河;对社区的旱厕进行集中拆除,庄内新建多处水冲式厕所。辖区环境得到质的提升。
津浦社区清除垃圾行动。
二、改变思想催生环境“质变”
环境美化重要在于人。在大环境整治的同时,城东街道也没忘记挨家挨户的小环境治理。“刚开始环境治理那会,群众们都不能理解,有时候还会对街道工作人员说点难听话。但是看到街道辖区内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时,觉得挺值的。”街道下辖的津浦社区负责环境整治的任晓丽这样告诉记者。以津浦社区为例,社区有4000 多人。环境治理前,乱搭乱建严重,居住环境脏乱差。为了改变大家原有的居住习惯,任晓丽和其他同事几乎把每家的门槛都要踏破了。“一开始,大家都对我们不理不睬的,有的甚至还说点难听话,回来我们难免也有情绪,但是街道领导给我们做思想工作,居民老的生活习惯改变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于是,任晓丽和同事们一次次上门向居民宣传,环境逐渐发生了改变。有的居民开始自觉地整理自己的门前屋后,从一两户人家的改变到整个社区的改变,“质变”在城东街道每天都在发生。
任晓丽回忆说,社区内原本有一户居民喜欢乱堆乱放,而且占用了公共的空地。她们去做了很多次思想工作,就是没啥进展。后来,她们从这户居民邻居家环境整治入手,当这户居民看到邻居家环境美化之后,思想也发生了动摇,任晓丽和同事们抓住时机,主动帮他的忙,整整忙了一天,帮这户居民把门前屋后整个“整了一次容”。据城东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近两年的环境治理以来,辖区环境变美了,最明显的感觉是居民们的思想改变比环境改变还要大。
三、关爱儿童解居民后顾之忧
城东街道辖区有不少留守儿童,为了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街道专门成立了青年志愿服务队、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关爱贫困家庭志愿服务队、关爱环境志愿服务队等多支队伍,定期举办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街道定期召集志愿者开展活动,每次活动对应一定积分,激励大家积极参与,增强居民的文明创建意识,提升精神文化生活。
朱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