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的位置:安徽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安徽新闻 »

探访安徽博物院“镇馆之宝”——金节:经商持金节 通关可免税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讯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轨迹都让人为之叹服。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宝藏》节目再次让文物走进大众视野,多件国宝重器的前世今生展示在世人面前。中华五千年文明给江淮大地留下众多瑰宝。在安徽的多家博物馆内,也珍藏着许多“国家宝藏”。鄂君启金节、越王剑、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文府墨……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近日走进安徽各地博物馆,探秘这些“镇馆之宝”的前世今生。

文物:鄂君启金节 藏馆:安徽博物院

1508058

鄂君启金节记载了楚国商业情况。

说起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楚大鼎”。作为楚国重器,无论从体积还是重量上,楚大鼎都被公认为安徽博物院八大“镇馆之宝”之首。但在业内专家眼中,另一件楚国宝物——鄂君启金节更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在青铜方鼎造型的安徽博物院内,鄂君启金节安静地躺在安徽文明史夏商周展厅内。作为守护者,安徽博物院保管部主任徐大珍对鄂君启金节再熟悉不过了:“2300 年前的楚国商贸是什么样,这对鄂君启金节上的‘金色密码’给出了答案。”

农民挖土收获至宝

近日,记者来到安徽博物院,再次一睹鄂君启金节的“芳容”——深绿色的竹节形外观,中间一道凹糟,器面上写满金色的文字。

“在学术界,鄂君启金节更加受到关注,研究者也众多。”徐大珍作为国宝守护者,对鄂君启金节的前世今生十分了解。“它们在被发现时就震动了学术界。”

徐大珍告诉记者,1957 年4 月的一天,在寿县九里圩防汛护堤的工地上,当地两位农民在附近一个叫邱家花园的地方取土。

两人铲土时,忽然觉得铁锹铲到个硬邦邦的东西。蹲下一看,只见一个竹节形状的东西从土中露了出来。两人一边研究着这是个什么物件,一边继续扒拉着附近的土堆。没想到又连续挖出了三枚竹节形状的东西。

“用手摸是硬的,但具体是什么材质,当时农民只能判断这是金属质地的,上面的文字也看不懂,但金色的文字让他们觉得这几件东西应该是‘宝贝’,便带回家了。”徐大珍介绍,直到那年冬天,六安专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在寿县开展文物普查工作,两位农民在动员下主动将四件宝物交给了工作队。“当队员看到这四枚竹节时,几乎都惊呆了。从材质和铭文来看,肯定不是一件普通的宝贝。”

经过普查队的初步观察:四枚“竹节”为青铜所制,其表面铭文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文字,并且当中都自铭有“金节”字样,而铭文中也提到“金节”的所有者是“鄂君启”,所以初定名为“鄂君启金节”。

“鄂君启金节从发掘出来至今已经有60 多年。庆幸的是,很快它的价值就被认定,并被收藏进博物馆,这么多年保存得也不错,基本没有大的修复。”徐大珍感叹。

“错金”工艺进行防伪

在安徽博物院展出的“鄂君启金节”共有两枚,长短不一,是商贸流通过程中的通关凭证。其中,稍短的叫“车节”,长29.5 厘米,宽7.3 厘米,厚0.7 厘米。根据铭文内容可知其相当于现在的“陆路通行证”。稍长的则为“舟节”,长31 厘米,宽7.3 厘米,厚0.7厘米,可视为现在的“水路通行证”。

徐大珍介绍说,鄂君启金节形似文房用具中的竹制“臂搁”,中间有一“竹节”,将器面分成两段,上长下短。“舟节”与“车节”器面各镂刻八条阴纹直线,作为铭文的直格界栏。器面上金色铭文排列整齐,“舟节”9列18行,共计铭文164字;“车节”9列16行,共计铭文148字。“这种竹节的形制前所未见,它为研究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和先秦史学提供了重要的文字史料,是研究先秦符节制度、交通、税收以及楚国的封君制度难得的实物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金节上的铭文采用的是一种“错金”的工艺。在器物表面刻出沟槽,用金线、金丝等镶嵌其中,经过打磨,使之与器面齐平。“金节上的铭文均为‘错金’铭文,可谓‘字字真金’,而且也算是当时一种防伪手段,作为商贸流通过程中的重要凭证,普通人很难仿造。”徐大珍介绍道。

金节为经商免税凭证

那么鄂君启是谁?这几枚金节上的铭文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徐大珍介绍,由于金节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专家们很快“破译”了铭文内容。原来金节是楚怀王颁发给“启”的。颁发的时间是“大司马邵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也就是公元前323 年。彼时是战国中期,楚国繁盛强大,疆域囊括了半个中国。

节是古代一种凭信物,相当于后来的文书。从铭文“为鄂君启之府商铸金节”,可知“金节”是楚怀王为封君——鄂君启铸造的,为其经商之用。启是楚怀王的亲属,被楚怀王分封为鄂君,封地就在今天湖北鄂城一带。为了给启的商贸队伍一定的优待,楚怀王专门制作了这套金节,为启的商队打造了独特的通关凭证。

铭文又说“见其金节则毋征……不见其金节则征”,说明持此节贩运货物,沿途所过关卡不征税,享有免税特权。因此,金节也成为了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免税通关凭证。

这几枚珍贵的金节如何流传至今?“刚出土时推测可能是墓葬遗物,但后来专家学者们经过探讨和分析,认为它们更像窖藏出土。”徐大珍介绍,上世纪80 年代,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寿春城址进行勘测,表明“金节”的出土地点就在城址内,周围不存在墓葬,而附近则多次出土战国晚期窖藏,这意味着“金节”应当是窖藏之物。

铭文记载经商限制

虽然是楚国的皇亲国戚,又拥有楚怀王特颁的通关“金节”,但这并不意味着启可以随心所欲。实际上,这套金节对启的商队出行规模、航行线路都予以严格控制。

“比如铭文中对于商贸区域就有规定。”徐大珍告诉记者,舟节规定水路范围途经今天的汉水、长江、湘江等流域,车节规定陆路交通范围涉及今天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南部五个省的九个城邑。且只有从楚国都城郢都出发这一条路线。

在运送的物资上也有限制。“其中对于违禁物品有明确规定,现在看来也是非常严格的。”徐大珍介绍,铭文规定“毋载金革黾箭”,即指金、革、黾、箭等当时可以用来制造兵器的材料为禁运品,尤其不能运到与楚国交战的各诸侯国。

此外,舟节上规定水路运输是“屯三舟为一胯,五十胯,岁翼返”,也就是说,三艘船算为一胯,五十胯就是150 艘船,这就确定了一次运输船队的规模最多不能超过150 艘船。车节上又有“车五十乘”的规定,也就是一枚车节的有效免税额是50 辆车的货物量,50辆车上的货物都可以免收税款。

铭文中的“岁翼返”是指金节的免税期为一年,150 艘船和50 辆车上的货物,一年中在楚国境内往返不会被收取税赋,这样看来,携带鄂君启金节的商队每次出行都可以省下一笔相当可观的费用。

金节引发学术热潮

重获新生的鄂君启金节被藏入当时刚建成不久的安徽省博物馆,不久后便与公众见面。“首次展出时,正好赶上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毛主席对鄂君启金节也是赞叹不已。”徐大珍介绍,毛主席知识渊博,当他参观到鄂君启金节时,得知这是反映战国时期历史、交通和商业内容的铜器,便对金节上的铭文仔细地阅读和推敲。

学者们更是给予它极大关注。1958年1月初,在开罗访问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接到华东师大教授李平心先生的一封信,信的内容正是介绍寿县出土的这四枚“金节”。李平心先生在信中不时流露出喜悦之情,并称此为“值得兴奋的好消息”。郭沫若先生看完这封信后很振奋,回国后即通过文化部文物局的协助,调看了四枚“金节”的照片和铭文的摹本,郭院长感叹:“真是如获至宝”。

在此前后,商承祚、于省吾、谭其骧、黄盛璋、裘锡圭等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都对“金节”抱以极大的兴趣,发表过多篇研究、考释鄂君启金节的论文。甚至一些日本学者也因鄂君启金节来到中国,和中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1959 年,省博四枚金节中的一枚“舟节”与一枚“车节”,和全国各地重要文物一起,被调拨到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只剩下了两枚“车节”。然而就在一年后的1960 年,在寿县以北八九十公里的蒙城县,文物工作者又征集到一枚“舟节”,并入藏安徽省博物馆。

“五枚金节见证了战国中后期的发展历程。”徐大珍说,如果不是金节实物的出土,你无法想象2300 年前满载货物的商队通行在中国中部五省的水陆交通网上,这五枚极富历史价值的鄂君启金节,是安徽博物院当之无愧的珍宝。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吴碧琦/文王从启/图

责任编辑:何迅纪
文章关键词: 安徽博物院 镇馆之宝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点击排行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我爱看图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