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的位置:安徽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安徽新闻 »

安徽各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打造生态文明样板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淮南建设全球单体最大的漂浮电站,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在皖南营造出绿水青山,合肥的大蜀山森林公园南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荣获“2017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六安也在建设淠河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安徽各地纷纷都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安徽打造生态文明样板。

漂浮光伏电站打造绿色能源

去年 12 月,中国三峡集团三峡新能源公司安徽淮南 150 兆瓦水面漂浮光伏项目正式并网发电,该电站是全球最大的水面漂浮光伏电站之一。

据了解,该电站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利用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建设,总投资约10 亿元,项目总装机容量 150 兆瓦,2017 年 7月开工建设,计划2018年5月将实现全部并网发电,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约1.5亿千瓦时清洁电力,相当于种植阔叶林约 530 公顷,年节约标准煤约 5.3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9.95万吨,减少森林砍伐约5.4万立方米。

据了解,与传统光伏电站相比,漂浮式光伏电站将光伏发电组件安装在水面漂浮体上,具有不占用土地资源、减少水量蒸发、漂浮体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同时水体对光伏组件及电缆的降温冷却可明显提高发电效率。据介绍,漂浮电站让淮南市从采煤沉陷区变出“财富”,把发展方式由“黑色”变成“绿色”,既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也实现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转型。

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领跑者,合肥的阳光电源也在两淮废弃煤矿塌陷区建设了全球单体最大的水面漂浮光伏电站,足够满足附近一座城市大部分的照明和空调需求。阳光电源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阳光电源还在淮南建设了淮南阳光浮体工厂,并顺利投产,这意味着年

产规模达 800MW 的先进浮体项目已完成一期建设并正式投入生产。“这将会加速两淮采煤塌陷区治理和再利用的步伐,实现了产业升级与生态建设的融合。”

阳光电源承建的全球单体最大的漂浮电站

阳光电源承建的全球单体最大的漂浮电站

全省推行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新年伊始,安徽在全省推行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建立以市级横向补偿为主、省级纵向补偿为辅的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记者了解到,《安徽省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日前正式施行。办法规定,按照“谁超标、谁赔付,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进行生态补偿,省环保厅以环保部、省环保厅确定的监测结果,每月计算各补偿断面污染赔付和生态补偿金额。跨市界断面、出省境断面和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超标时,责任市支付污染赔付金;断面水质优于目标水质时,责任市获得生态补偿金。

安徽此次施行的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借鉴新安江流域试点经验,采取“水质对赌”模式。据了解,2011年,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新安江流域启动,目前新安江流域第二轮试点正在推进中,并已经展现出成果。记者了解到,新安江流域试点实施6年来,总体水质为优,达到Ⅱ类地表水标准,试点环境效益逐渐显现。历经两轮试点,总投入 36 亿元,终于使得皖浙两省交界断面的水质恢复到Ⅱ类水质,千岛湖营养状态出现了拐点。而在皖浙两省断面水质检测全面合格的同时,黄山还顺利拿到了补偿金,这部分资金只能被用于新安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流域综合治理、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投入。

良好的效果,让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写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还在全国很多地方推广开来。截至目前,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范本的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已在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河北、天津、陕西、甘肃等多地逐步推开。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面对上游保护水源的努力,推广生态补偿机制是大势所趋。而这种补偿机制也将推动各地强化水环境目标管理,改善全省水环境质量。

合肥在全省率先推进“林长制”

作为国家森林城市,合肥市则不遗余力地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城市绿意。

记者从合肥市林园局了解到,2017年,该市完成植树造林6.39万亩,其中新造林3.45万亩,合肥还全面完成228.8公里新建森林长廊任务,其中森林示范长廊65公里。过去一年,合肥新建提升公园游园、街头绿地62个,大蜀山森林公园南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还荣获了“2017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为了让林业生态发展保护机制加快完善,合肥在全省率先推进“林长制”。合肥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合肥不仅每条河流有“河长”,在创新性实施“林长制”后,根据《合肥市重点生态区域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合肥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体系,在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国有林场、重要生态廊道、城市重要公园、重点水源涵养林六大生态区域实行“林长制”,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目前,全市编排“林长制”重点项目 199个,总投资78亿元,包括大蜀山森林公园在内的22处重点生态项目都有自己的“林长”。

到2022年,合肥的森林覆盖率将达28%,森林蓄积量800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1%,绿化覆盖率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同时,合肥也将建立高质量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5年内完成造林20万亩,并新增10个省级森林城镇、100个省级森林村庄。

淠河国家湿地公园“润”六安

2017年12月,国家林业局公布的2017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结果显示,淠河湿地公园通过验收,成为六安市首家“国家湿地公园”。

淠河一直是六安人的母亲河,然而这条穿城而过的河流也曾因河水干涸、采砂肆虐等原因变得千疮百孔。2008 年开始,六安市实施淠河综合治理,淠河湿地公园河段全部纳入治理范围,经过清淤、筑坝、截污、活水、增绿等治理改造,淠河焕然一新。在改善淠河水系生态环境的同时,六安市还通过退堤还湿、退居还湿等措施不断扩展湿地空间,逐步恢复河流自然生态。并实施湿地植被恢复项目,选择了芦苇、蒲草、灯心草等进行湿地植被重建,营造鸟类栖息地,恢复河流生态系统。

2011 年,六安市在淠河综合治理成果的基础上,申报建设淠河国家湿地公园,得到批准后开始试点建设。经过多年建设,淠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种群数量不断提升。根据科研调查统计,湿地公园分布的植物比批准建设前增加了29科54种,野大豆等成片出现;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了鸳鸯、白额雁、小天鹅等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在此安家落户。以前很少见的中华秋沙鸭和东方白鹳也出现在湿地公园内。

而获批为“国字号”后,淠河国家湿地公园还将迎来新的春天。据了解,湿地保育区和恢复区内,亲水栈道、码头、健身步道、运动场地等功能将日趋完善,生态环境也将继续改善,将打造集城市休闲、科普宣教、科研监测、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城市河流型湿地公园。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项磊/文 王从启/图

责任编辑:张至卿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点击排行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我爱看图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