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的位置:安徽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安徽新闻 »

宿州市埇桥区加强“精神脱贫” 促自强树新风齐奔小康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A09032904

埇桥区美好乡村建设卓有成效。

A09032903

丰富的文化生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近年来,宿州市埇桥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自我加力加压,着力补齐短板,减贫脱贫效果十分显著,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主动性空前高涨。但囿于传统习惯、思维定式,还有部分贫困群众听天由命、安于现状,好逸恶劳、消极散漫,这些日益成为制约全区一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 精神短板”。

扶贫要先扶志。埇桥区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以“精神扶贫”为抓手,全力补齐农村“精神短板”,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不断促进形成全域文明、全面文明、全程文明的城乡文明一体化大格局,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精神动力。

富脑袋保“本色”自立自强早脱贫

家住永镇乡关湖村的贫困户方淮委,2012 年遭遇一场严重车祸,差点失去了生命,现在肢体二级残疾。2014 年,建档立卡成为贫困户后,方淮委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开始养牛。“我当时不能干体力活,也没啥技术。小时候养过牛,也是一条好出路。”很快,村委会帮方淮委筹集资金一万多元,开始了他的养牛计划。

由于缺少专业知识,方淮委的养牛事业并非一帆风顺。2016 年,肥牛出栏在望,不料因管理不善,两头牛死于胃热病。韧劲十足的方淮委没有气馁,也从不轻言放弃。遇到技术问题,他主动向兽医及村里的养牛老手请教,渐渐地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能手。如今,方淮委的养牛事业步上了正轨,存栏肉牛12 头,小有规模。最让方淮委感激的是村里的扶贫帮扶人员,“他们经常鼓励我,让我克服困难、不等不靠、辛勤劳动,让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像方淮委这样摒弃“等靠要”思想,克服困难,勇敢面对生活,积极主动脱贫的事例不胜枚举。他们同样受益于全区“精神脱贫”,精神面貌大有改观,逐渐蜕变为有责任、有追求、有志气、有精气神的新型农民。

为了让更多贫困群众自立自强、积极脱贫,埇桥区组织开展“精神脱贫”,要求各镇村组建一支由文艺工作者、各类先进典型、基层人大代表、镇村“五老”人员、驻村扶贫党员干部组成的宣讲队伍,到贫困群众中,利用理论微宣讲、好人在身边微访谈、脱贫致富典型事迹微视频、乡村广播宣传、道德讲堂等载体,以相声、快板、小品、三句半、舞蹈、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扶贫攻坚政策,弘扬勤劳节俭、有责任、有追求的优良品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不气馁、不退缩、不自卑,消除听天由命、安于现状等心理,改变甘于贫困、满足于现状等思想,树立自强诚信、实干苦干、感恩社会的良好风气,使贫困群众自觉主动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美环境添“靓色”健康文明获新生

3 月8 日下午,永镇乡“精神脱贫”表彰活动在美丽如画的关湖村举行,表彰全乡邻里好人、卫生清洁家庭、最美庭院等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活动主题和关湖村美丽的外在及内涵高度契合。

关湖村是贫困村,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深入推进,关湖村一改往日脏乱差的情况,村容村貌大幅改善,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贫困群众人居环境和精神家园也焕发新颜。

今年47 岁的陈四孩,是关湖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身体有残疾,一家三口指望着两亩地,日子过得举步维艰。“以前外出打工,人都不要我。一天到晚,抱着膀子晒太阳,东头西头瞎晃悠。”除了午秋两季,陈四孩别的时间啥事没有。可近两年,陈四孩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成立了保洁队,陈四孩受益于扶贫公益性岗位,当上了保洁队队长。这下,陈四孩有了爱干净的“舞台”。他带领着保洁队,每天按点上下班,维持村里清洁环境,每个月还有1200 元的收入。实在、肯干的陈四孩成了乡里村里的“名人”,家里的荣誉证书一大摞——2016 年度环境整治先进工作者一等奖、十星级文明户……

环境是幸福指数提升的外在表现。埇桥区将文明创建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同步推进,扎实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2017年,全区为29个贫困村追加10 万元陈年垃圾清理清运整治专项经费,重点解决贫困村环境卫生问题。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力度,积极表彰“洁净庭院”、“卫生清洁家庭”、文明卫生标兵,以整洁、优美、卫生的乡村环境改造人、熏陶人,引导村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群众脱贫致富、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

扬孝道增“暖色”孝老爱亲传大爱

今年76 岁的周本珍,家住埇桥区夹沟镇周坡村,和老伴都上了年岁,身体不好。受益于健康扶贫、产业扶贫政策,周本珍生活条件改善很多,看病就医也基本上不用花什么钱。这两年,最让他心情顺畅的是子女孝顺。“儿女们都签了赡养父母协议,比以前更加孝顺了。岁数大了,就图个儿女孝顺。”周本珍说,几个儿女每人每年都会给1500 元的赡养费,还轮流照顾自己和老伴,帮着耕种。

像周本珍这样和儿女签订赡养协议的老年家庭,全区有2 万多个。通过签订赡养协议,敦促子女自觉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改善老年人生活状况,弘扬孝道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在实施“孝道扶贫”过程中,埇桥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集思广益,创作一批倡导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美德及弘扬优秀家风家训家规的公益广告,印发《宿州市埇桥区关于自觉履行赡养父母义务的倡议书》《“孝老爱亲光荣户”赡养协议书》20 余万份,签订赡养父母协议书2万余份。

埇桥区——这片受孝道文化浸润的地区,留下过许多顺亲孝悌的千古佳话。如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走向纵深,埇桥区再次探索出让孝道文化助力精准脱贫的新路径——“孝道扶贫”。通过实施“孝道扶贫”,塑造了全社会“以孝为荣”的价值取向,孝老爱亲蔚然成风,为精准扶贫工作赋予丰富的精神内涵。

树新风驱“灰色”轻装上阵奔小康

近年来,埇桥区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带动乡村振兴,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牢牢把握“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繁荣新文化、建设新农村”这一目标,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村社会风气向好向上。

全区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倡新风”活动。成立由德高望重、经验丰富、思想解放、办事公道的党员或村民代表组成的村红白理事会,协调处理本村村民婚丧喜庆等事宜。坚持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群众互相监督、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广泛开展文明理念宣教行动、大操大办专项整治行动、志愿服务帮扶、强村富民培训、净化乡村文化环境等15 个方面的移风易俗行动,引导形成勤俭节约、厚养薄葬、文明科学的社会新风尚,大操大办、天价彩礼、铺张浪费、炫富攀比等陈规陋俗逐步消退,破解了农村居民礼宴多等难题,切实减轻群众的生活负担和压力。

全区先后建成符离沈圩、夹沟五柳、永安大许、曹村桃山、永镇关湖、大营韩圩等一批文明乡风村史馆、民俗馆、乡贤馆和三八街道九里村、西二铺乡沈家村2 个移风易俗示范村。2017 年,全区有45 人荣获市级以上“好人”荣誉,其中,“中国好人”2 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1 人、“安徽好人”6 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余明明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 记者张涛

责任编辑:张大为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点击排行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我爱看图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