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的位置:安徽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安徽新闻 »

安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去年帮96万人口“摘帽”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安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去年帮96万人口“摘帽”

安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去年帮96万人口“摘帽”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前不久,在2017年国家对省级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安徽综合评价为“好”,在中西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第三,较上年度提高3个位次,再次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近年来,我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各地利用自身优势发挥特长,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旅游扶贫等多方面精准出击,脱贫攻坚的力度、深度、广度和精准度得到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更是在去年帮助96万贫困人口“摘帽”。今年,我省脱贫攻坚除了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还将完成10个国家级贫困县8个省级贫困县“摘帽”、700个以上贫困村“出列”和7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小小茶叶帮贫困户精准脱贫

“以前全靠丈夫一个人在外打工,现在我也能为家里分担一些了。”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蔡湾组村民衷敬荣说。

衷敬荣是大湾村安排在扶贫茶厂里炒茶的贫困户,家里一共有6口人,两位老人身体不好,两个孩子正在读书,丈夫打工一年也只有一两万元收入,一家人艰难地维持生活。这两年,金寨县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贫困村里的贫困户基本都能享受到扶贫政策。衷敬荣家现在不仅有光伏发电的收入,还把几亩地流转出去,而她则被安排到扶贫茶厂炒茶,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每小时有16元的收入。

记者了解到,在大湾村的扶贫茶厂,贫困户占了一半。“以前家里也种茶,但没有这些技术,所以赚不了钱。现在我们自己采的茶可以卖给茶厂,每斤能卖80元。”衷敬荣说,不仅如此,茶厂还找来专业的大师傅,手把手教大家炒茶,“不仅有收入,还学会了一门手艺。”时值春茶上市,金寨县农业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设了30个春茶炒制技艺培训点,以聘请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实现致富增收。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和全国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茶叶作为金寨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山区贫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两年,当地把茶叶列为农业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将茶产业打造成为脱贫攻坚第一“引擎”。通过不断培育和壮大茶产业经营主体,创新精准扶贫运行机制,增加当地茶农和贫困户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民的收入。

众所周知,茶产业是扶贫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也是旅游产业,做好茶产业可以让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金寨县利用境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优势,促进三产融合,积极推动茶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推进茶产业从“种茶、做茶、饮茶”向“吃茶、用茶、玩茶”多元化发展,建设“茶叶生产示范区、茶园风光观赏区、茶叶交易集散区、茶文化体验区”。去年,金寨县还获得了“2017年度中国茶叶扶贫示范县”称号。

扶贫夜校成群众教育新平台

“虽然我得了重病、经济困难,但是我的孩子们都在努力,也给了我很大信心!”今年3月的一天,在岳西县和平乡和平村,朱华楷老人和大家交流了脱贫心得。

朱华楷前几年患上了胃癌,治病花去了大笔费用,也因此成为当地的贫困户。为了帮助朱华楷加脱贫,当地安排了光伏发电等产业扶贫措施,也通过健康扶贫的政策来扶持。朱华楷也没有“等靠要”,他每天坚持磨豆腐,儿子也通过办茶厂、跑运输寻找脱贫路子。

朱华楷分享完心得后,会议室里响起阵阵掌声——这是和平村“扶贫夜校”的一个瞬间,这样的场景几乎每月都会出现。

2017年初,岳西县开始在各乡镇和村里开办扶贫夜校。夜校主要是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态度消极、缺少办法的现象,专门向群众讲政策、传技术、鼓干劲,解疑释惑。夜校不仅请致富带头人及脱贫户现身说法,还现场与贫困户互动、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与需求。

不仅有室内交流,扶贫夜校还会走进田间地头。岳西县莲云乡把脱贫攻坚与农村环境整治相结合,通过扶贫夜校,把农业技术培训送到了种植基地,由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现场进行农作物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培训。

此外,岳西县政法单位还利用“扶贫夜校”平台,安排法律专家及政法干警进夜校授课,重点讲解新宪法以及婚姻、土地、法律援助、信访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广大群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岳西县扶贫办主任杨效东说,目前全县已办扶贫夜校2000多场次,有3万余人次参与。这种方式不仅宣传了政策,也提振了信心,使更多干部更加深入了解基层情况,增进了对贫困户的感情,提高了基层工作的能力。下一步,岳西全县即将通过国家验收实现整体脱贫,但该县扶贫夜校还将继续保留,并将成为联系群众、传授致富经的重要平台。

电网改造拔掉了蓄洪区穷根

“以前一下雨就发水灾,不下雨就是旱灾,水出不去进不来。现在好了,农网改造了,电力排灌非常方便。”阜南县苗集镇张店子村村民张保亮站在田埂上高兴地说。

张店子村地处蒙洼蓄洪区,上世纪90年代曾多次行蓄洪,为淮河防汛做出了很大牺牲。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当地基础设施落后,排涝抗旱设施缺失,水灾频繁,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很多地都荒着,没人愿意流转承包。”张保亮说。

此前,村里建的排灌站,因为变压器容量小,排灌用电得不到保障,遇到大水灾,村里的水还是排不掉,庄稼也因此颗粒无收。如今,当地对农村电网逐步改造升级,防汛排涝用电有了保障,排灌站的电力设备也更新了,提高了抗旱排涝能力,村民再也不担心下雨了。此外,村民家里的电器也都能用了,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电网升级了,张保亮承包了村里的多口鱼塘和100多亩采摘园,年收入可达10万多元。还有村民建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盖起了蔬菜大棚,带动蓄洪区群众脱贫致富。

行蓄洪区受其功能定位限制,一度成为我省发展的“洼地”,也是深度贫困的多发地。这两年,我省就加强行蓄洪区脱贫攻坚专门出台政策,重点实施居民迁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提升公共服务、加大财政支持、落实要素支撑、强化功能保障等措施,确保行蓄洪区没有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为了让脱贫攻坚更深入、更精准,我省专门出台政策,明确将皖北地区、大别山片区和行蓄洪区等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加大对金寨县等9个深度贫困县和各地确定的深度贫困村的支持力度。

此外,我省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将新增脱贫攻坚各类资金、项目、建设用地等要素资源向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倾斜,着力从产业扶持、就业扶持、健康和教育、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贫困村提升工程、帮扶工作、内生动力、要素投入等8个方面攻克深度贫困,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结对帮扶形成强大攻坚合力

每隔一段时间,萧县青龙镇路口村第一书记邱宏瀛就会来到贫困户卓传银家中,了解生活近况、听取扶贫方面的意见。路口村一直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群众收入低、基础设施差,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

为了帮助村民脱贫,当地不仅在产业升级上下功夫,还建立了一套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由党员致富能手带头,通过报告会、“扶技、扶志”培训会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解决致富信息、经验技术匮乏等难题。目前该村已经促成70余名党员、发展能手和贫困户结成对子,将分散经营以及有致富意愿的贫困户联合起来,采取提供就业岗位、资金扶助、技能培训等方式,全方位跟踪服务。

不仅是在贫困村内,去年我省还出台政策,要求县域间结对帮扶推进脱贫攻坚。合肥市庐阳区就与临泉县合作,将优质农副产品带到了省城菜市场,帮助贫困县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扩大知名度,促进农民增收。记者了解到,全省20个经济较发达县与结对帮扶的20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深度合作,落实帮扶资金2.07亿元,累计实施项目420个,受益贫困人口达13.01万人。

此外,我省还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大力实施“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全省3316个民营企业结对2735个村,共实施项目5140个,已投入金额18.7亿元,带动3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

2016年我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大力开展对口扶贫,鼓励、引导社会组织主动选择确定一个或几个贫困村为联系点,参与定点帮扶,号召全社会参与,打造“大扶贫”格局。两年多来,我省通过推进“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深入开展扶贫日活动和扶贫志愿者行动,进一步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脱贫攻坚,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的脱贫攻坚氛围越来越浓厚。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吴碧琦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吴月峰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点击排行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我爱看图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