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对一个国家来说,水利工程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民族后代的繁衍生息。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就是这样一项国家级水利工程。5月15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跟随“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江苏段采访团来到了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在这里,这座沧桑又富有生机的水利枢纽向我们诉说着她与“南水北调”东线的一段段故事。
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纪念碑
一座水利枢纽改变苏北不种水稻的历史
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境内,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地处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的交汇处。这里既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源头,又是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的龙头。1961年,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终于在挥开了第一锹土。
水清岸绿,风光旖旎,这是江都水利枢纽给人的第一印象。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副主任周灿华介绍,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洗礼,占地160公顷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建成首批国家级水利旅游风景区,区内四面环水,站闸相连,绿荫覆盖,建有源头纪念碑等景点,似一幅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美丽画卷,被人们誉为“江淮明珠”。
在工程园区自成一景的同时,这里更多承担着南水北调、清淤泄洪等艰巨任务。据悉,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由4座大型电力抽水站、5座大型水闸、7座中型水闸、3座船闸、2个涵洞、2条鱼道以及输变电工程、引排河道组成,是一个具有灌溉、排涝、泄洪、通航、发电、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江都水利枢纽内部风光旖旎
江都水利枢纽抽水泵
“60年代前苏北是不种水稻的,自从有了这座水利枢纽,苏北大地得到了长江水的滋润灌溉,苏北也能种出水稻了。” 周灿华告诉记者,在南水北调过程中,江水本身的渗透力就能增加土壤的肥力,这对改良盐碱地,恢复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江水流经的区域,无论是当地的水生物还是地表植物,生物多样性都大大提高。”
进入4、5月,苏北的旱季即将到来。“我们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调水应对苏北的旱季了,江都水利枢纽连续多年解决了苏北的农业灌溉问题。这方面我们不仅有经验,也有信心。” 周灿华说道。据了解,近年来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升级加码,以江都水利枢纽为源头,通过13级梯级泵站和穿黄隧道,长江之水已经可以输送到山东、河北、天津等地。
汩汩清泉,逆流北上,实现了江淮两川跨流域调水,缓解了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更显“江淮明珠”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三江营水源地保护区
三江交汇处,让“长江精灵”在此惬意栖息
5月15日下午,记者跟随江都区大桥镇副镇长朱仁武来到长江三江营水源地,三江营在江都区东南大江北岸,地处扬子江、小夹江、太平江的汇合之处,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取水口,因清朝在这里驻有一个水兵营叫三江营而得名。
虽说这里水源地,可要看到江水,还得穿过一片植被繁茂的树林:沿着羊肠小道,记者看到这片树林里枝繁叶茂,炙热刺眼的阳光也被遮挡于树荫之外,仿若置身于绿野仙踪之中。徒步10分钟左右,当我们抵达这片树林的边缘时,一片碧波江水便豁然开朗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朱仁武告诉记者,2016年底,江苏省委、省政府部署了“两减六治三提升”环保专项行动(简称“263”)。专项行动包括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减少落后化工产能、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提升生态保护水平、提升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水平、提升环境执法监管水平等内容。在此背景下,如今,江都区加大了对三江营流域的环境这里和生态保护。
三江营水源地保护区
“原本法律就有规定,饮用水水源地二级管控区范围内(上游1500米,下游2500米之内)不得有任何与水资源保护无关的项目。我们在专项行动下,已经将范围内的小船厂,砂石码头,水上餐厅,畜禽养殖点等所有违规项目全部拆除到位。”记者看到,三江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沿江外围搭建了一排绿色防护栏,原本滩涂区的畜禽养殖点也完全看不到了。
随着三江营水源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朱仁武欣喜地告诉记者:“现在三江营江汊水域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常有江豚出没,江豚保护协会志愿者和江都海事处常态化开展了守护江豚等活动。”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见习记者 冯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