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是媒体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二十五年来,这份担当,已经深入《新安晚报》每一份子的骨髓和血液中。
我们敢于监督政府、敢于揭露黑暗;我们敢于为民众发声,敢于为维护安徽形象做斗争。我们捍卫食品安全,我们揭开害人骗局。
我们坚信,有责任、有担当的媒体,永远不会过时,永远站在浪潮之巅。
捍卫食品安全,我们一马当先
从一纸风行到融媒体矩阵,内容的呈现方式一直在求新求变,不变的,是传统媒体的“传统”本色——二十五年如一日,致力于用文字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常看《新安晚报》的读者,一定常看到这样一个栏目——“暗访纪实”。在此栏目中,本报记者打入企业内部、传销窝点等,如实现场报道,揭开了一个个不为人知的“黑幕”。这其中,食品安全便是本报一直重点关注的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大过天。百姓所关心的,就是我们所关注的。本报记者曾多次卧底、暗访食品企业,身临其境掌握第一手资料,揭露了食品幕后暗相。比如,“暗战油耗子,捍卫餐桌安全”一组报道,早在2000年初,就率先铺开,并最终促成相关部门强制回收地沟油。
“油耗子”被逮,大快人心,报道获得读者的盛赞,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省政府打假办、省工商局破例为本报颁发奖金,在全国报业开创先河。
对地沟油的持续监督报道,源于本报对“为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办报宗旨的坚持。
我们为什么这么拼,因为捍卫市民的餐桌安全,我们当成己任。
2007年我们关注“皖毛毛过期粽子”事件。因为销售已生产两年的过期粽子,著名品牌“皖毛毛”付出了“被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惨重代价。2009 年,吉祥蛋挞把过期月饼“回炉”一事经本报曝光后,同样被吊销生产许可证; 2011年,记者卧底惠之园食品厂挖出企业篡改日期的“黑幕”;2013年,记者跟踪暗访发现“黑作坊”,深夜为大富公司送豆制品,揭开“贴牌洗白“真相,大富公司因此被重罚。
生产环境恶劣、采用劣质原料、违规添加、未经检验生产加工食品等等行为被百姓深恶痛绝,一次次食品安全“黑幕”,被披露曝光之后,也引起了政府高度重视,逐渐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整治力度。
我们痛斥,不法商贩的只为利益,不顾底线;我们呼吁,相关法律、制度和管理的健全。我们共同捍卫,市民的餐桌安全。
监督政府部门,我们责不旁贷
凭借丰富的知识,我们在大量枯燥的数字和事情堆积中发现问责对象。
凭借敏锐的感觉,我们从种种迷雾中拨开假象,找出问题真谛。
凭借理性的判断力,我们不为种种情感、表象所左右,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们在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监督能力,促进媒体的“间接”“软性”监督,转变成权力部门、执法部门的“直接”“刚性”监督。
只因,我们坚信,公共权力的行使,必须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你看,2003年6月19日,淮南工商局大通分局出台了一份红头文件,对所辖各单位当年的行政性收费和罚款下达了任务,并规定了相应的提成比例。本报报道后,省工商局对此开展调查,最终红头文件制定者被免职。
2010年,滁州全椒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对居民用电实行限电拉闸。记者赴全椒采访调查后,推出报道。当年11月,全椒县承认此举违反了上级规定,作出整改。当月,国家发改委批评了包括全椒县在内的这种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而采取限制居民用电的做法。
2012年底,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六条禁令”,推动整治公款吃喝的歪风邪气,我省也对腐败浪费现象进行了严厉打击,高档餐厅的公款吃喝现象减少了。不过,2013年5月,记者暗访发现看似低调的会所里,却隐藏着奢华酒宴,其中不乏“单位领导”出入。本报独家揭秘会所吃喝风后,也引起了安徽省纪委的重视,立即安排了相关部门着手进行调查。
尤记得,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那掷地有声的庄严宣示:“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我们不忘使命,我们不忘初心,我们相信,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我们相信,舆论监督有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倒逼行政效能提升,可以更好的保护百姓权益。
为老百姓发声,我们义不容辞
作为一名记者,应有股震撼人心的正义之气,作为一家媒体,应敢于为民鼓与呼。记者受到群众拥护,是因为我们的笔端牵着的是民生,担起的是一肩道义,我们敢为弱势群体撑腰,我们铮铮铁骨敢为民言。
二十五年来,哪里有民生热点,哪里有百姓关注,哪里就有我们推出的报道,发出的强音。
1996年11月25日,本报头版头条刊登《合肥太吵了!》,在全省媒体中独家推出“禁鸣”报道,先后刊发稿件20余篇,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对汽车噪音的普遍关注,促使合肥市出台了限制汽车鸣笛的规定。1997年3月1日,通过立法程序,合肥市正式实施“禁鸣”。
1997年,10月15日,《合肥:该管管狗了!》系列报道开始刊发,引起社会和读者的强烈反响,促进了合肥市通过《合肥市限制养犬规定》(草案),本报“禁犬报道”圆满结束。1998年4月1日,合肥市正式开始“禁犬”。
2009年11月3日,本报推出《市民三问“交通龙卡”》,次日,有关部门召开新闻通气会,对本报提出的三点质疑进行解释。原本是一张公益性服务卡片,却让人感觉变了味。对于有关部门的解释和市民疑问,本报又推出连续报道,对“交通龙卡”刨根问底,最终叫停了“交通龙卡”。
当因为我们的关注,合肥正式实施禁鸣的时候,合肥正式开始限犬的时候,合肥叫停了“交通龙卡”的时候,我们知道,责任与担当,正义与良知,这始终是时代赋予媒体的职责,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骄傲所在。
维护安徽形象,我们义无反顾
我们既讴歌时代强音,在质疑安徽形象、侮辱英雄人物等论调前也敢于亮剑发声,曾推出《八问新民周刊》、《安徽新形象感动中国》等一系列稿件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涤荡中国,为安徽“正名”。
“这封倡议,表明了《新安晚报》维护安徽形象的决心,是有责任心的一种体现。”在收到“反对地域歧视,告别舆论陋习”的媒体倡议时,媒体同行如此评价。这封倡议缘于2006年3月,《新民周刊》在一篇报道中称枞阳县某地为“小偷村”,带有明显的地域歧视,经过调查后,本报直接叫板《新民周刊》,并发出媒体倡议,得到了数十家主流媒体的响应。不久,《新民周刊》正式在刊物上向枞阳县人民道歉。
面对外界对安徽的误解、偏见,我们质疑,我们较真,我们有力维护了安徽形象。面对不公平的舆论环境、地域歧视,我们发声,我们倡议,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肯定。
“安徽人的形象要靠我们的努力提升”,这句话,值得每一个安徽人牢记,也印在了我们心里。我们敢于纠正外界对安徽形象的扭曲,我们也善于发现安徽新形象,将他们展现在世人眼前。
2003年,我们推出《安徽新形象感动中国》,全面精准的展示了洪水中,安徽人承担苦难时的坚韧、面对袭击时的坚强、作出牺牲时的无私,安徽人民做出“牺牲”,不是为了博得怜悯与同情,是要以新形象感动中国,更要给中国以振奋。这一组新形象感动着无数人,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安徽和安徽人的看法。
2012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我们推出了《保卫雷锋》的大型策划,高声发出“‘保卫雷锋’,就是保卫我们自己,就是保卫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和内心永在的道德追寻”的新时代声音,呼唤人们对于美德的珍惜,而35位安徽好人倡议在新时代下擦亮雷锋精神,设立“金指纹奖”,也获得盛赞,“安徽好人是新时代的雷锋,雷锋精神因为他们的实践而穿越时空,再次发出光芒。”
在新闻的路上,我们一直在思考,为何要做有品质的新闻,为何要立足安徽,放眼全国,将安徽的好声音传播给世界。是因为我们对安徽这片土地,对安徽人民爱的深沉。
揭露害人骗局,我们当仁不让
美国报人普利策曾经说过,新闻工作者是社会这条大船上的“瞭望者”,瞭望的对象则是各种不利于大船顺利行驶的事物。
本报一直坚持用长远的眼光,以负责任的态度、理性的逻辑和冷静的思维,对社会前进中的障碍发出警觉,提醒公众注意,为大船的平安前行保驾护航。
不由得想起,2013年4月25日,新安晚报用7个版的篇幅推出《记者卧底传销组织五天四夜》等系列报道,全面揭露传销窝点的日常状态和骗人伎俩。随后一个月内,本报又接连用显著版面大篇幅推出揭露传销内幕的报道,解开了读者心中许多疑问。声势强劲的报道,营造出“传销活动人人喊打”的舆论氛围,也促使政府部门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打传”行动。
第二年,又是本报记者敏锐的发现,合肥城区涌现大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随后,记者以投资人的身份先后到30多家类似公司暗访,并冒着生命危险远赴河南省多个地区暗访所谓“投资项目”,揭开了“钱生钱迷局”的内幕。 一批涉嫌犯罪的头目被警方抓获;时任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为此连续两次批示,让合肥多个部门联手破解该难题;最后,本报还为群众依法维权和正确理财“亮绿灯”,帮受害者维权。
观察民生,贴近生活,揭露黑暗。本报一直秉承“为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的宗旨,关注百姓身边事。
2014年,本报展开无为”问题疫苗“调查,在本报的连续报道下,省卫生厅介入,推翻了当地的调查结果;10月初,时任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安徽省副省长花建慧分别作出批示,要求彻查该事件;省公安厅介入调查,查出假疫苗源自河南。
调查报道,是本报记者的看家本领,拨开层层迷雾,逼近真相,只为告诉您,这才是事实。
我们是暗访者,我们是卧底者,我们是记录者,一切的出发,只因读者的期盼,一切的力量,源自对读者的承诺,我们不忘铁肩道义,我们的笔端永远牵着民生。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朱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