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昨日上午,著名慈善家、企业家、教育家田家炳先生安详辞世,享年99岁。提起田家炳的名字,人们并不陌生,他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自1982年田家炳基金会成立,他已累计捐资10亿多港元用于中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益事业,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达90%,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遍布全国。记者梳理发现,在安徽,受田家炳捐赠的院校或以“田家炳”命名的中小学至少有14所,比如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蚌埠市田家炳中学。
田家炳先生(资料图)
视慈善工作为第二事业
据悉,田家炳生于 1919 年,祖籍广东大埔。1935 年,父亲逝世,他随后辍学从商,肩负持家重担。1937 年远赴越南推销家乡瓷土,1939 年转往印尼从事树胶工业。为了让儿女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于1959年毅然举家迁到香港,在新界屯门填海建厂,生产塑胶薄膜和人造皮革。
1982年,他捐资创办田家炳基金会,专事教育、医疗、交通、文娱等公益事业。2009 年他将名下全部物业转赠基金会,并广邀社会贤达参与基金会管治,自己退任为无决策权、无投票权的荣誉主席职衔。
田家炳视慈善工作为第二事业,倾注心力。他曾说:“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无私奉献;能把自己的财富资助公益事业,让广大民众受惠,自己精神上也可获得无法形容的安慰和享受。我们不妨将慈善公益看作是自己恒久而辉煌的事业。”
昨日,田家炳基金会在官网上也发布了田家炳先生安详辞世的讣告,并表示将秉承其遗志,继续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并对田先生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我省多所学校获其捐赠
田家炳先生以“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为信念,倾注心力支持国家教育发展。他曾表示,教育是关系国家强弱、文化盛衰的百年树人大业,资助教育是“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产生的效益远大于把财富留给个人。
自“田家炳基金会”成立后,田家炳已累计捐资10亿多港元用于中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益事业 ,其 中 教 育 所 占 的 比 例 高 达90%。受田家炳捐助过的中小学、大学遍布全国,他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梳理发现,在安徽,受他捐赠的院校或以“田家炳”命名的中小学至少有 14 所,比如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临泉县田家炳实验中学、六安市田家炳中学、安庆市田家炳中学、繁昌县田家炳中学、蚌埠市田家炳中学、铜陵市田家炳中学、黄山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池州田家炳中学、滁州市田家炳中学、临泉县田家炳师范专科学校、铜陵市田家炳小学,此外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也在获赠之列。
□讲述
老人的谦和节俭 留下最深刻印象
2007 年,蚌埠市田家炳中学命名暨揭牌仪式举行时,田家炳先生曾专程来蚌埠,并向该校捐赠了 250 万港币,他还被授予“蚌埠市荣誉市民”称号。
昨日,记者联系上了见证这一时刻的蚌埠市田家炳中学副校长马雷。回想起当时情景,马雷记忆犹新,“谦和、节俭”是田家炳先生留给他最深刻的印象。
“那时他虽然已是高龄,但是精神矍铄、身体健朗,走路不需要拐杖,也不用人搀扶。”马雷说,当时田家炳老先生捐赠了 250 万港币给学校,但他落座时却说了一句话:“抱歉,我的钱迟了。”
马雷告诉记者,当时学校条件有限,操场用的还不是塑胶跑道。田家炳老先生看到这个场景心疼孩子们,嘱咐校领导要从多方面改善环境,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至今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教学质量在蚌埠都属于一流。
“老先生在学校待了一天多,非常节俭。一瓶矿泉水他到哪儿都带着,一直到喝完,不浪费。”马雷说,当时田家炳老先生到蚌埠时,学校安排了住宿,田家炳老先生对吃住没有提任何要求。
在此期间有一个小细节,让马雷尤为深刻。他们发现田家炳老先生对宾馆里的香皂始终没开封,也未使用,感到疑惑。“后来我们问起他身边工作人员,才知道老先生这次出来住了好几天,他一直都用一块香皂。香皂没用完,他不想浪费,到下一个地点住酒店时继续把香皂带上,用完为止。”
马雷说,此后田家炳老先生再未到访学校,但会通过基金会关心学校教育发展的情况。昨日,获悉田家炳老先生辞世的消息,他感到震惊。
“我们有一个全国田家炳中学群,昨天基金会负责人在群里发了消息,表示谢绝吊唁,老先生的葬礼只供家人出席。”马雷说,这应该是田家炳老先生的本意,也符合他一贯的精神。一直以来,学校对老先生的关心和帮助非常感激和感动,下一步如何表达对老先生的敬意和悼念之情还要再做商议。
李安成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