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改革开放以来,淮南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基层民主活力和社会自治功能,积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持续推进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开展专项社会事务服务管理,着力破解民政事业发展难题,充分发挥了民政部门在社会建设中的保底作用、基础作用、支持作用和支撑作用,为淮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40年来,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城乡低保从无到有,从重点保障到逐步实现普惠,截止今年,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525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720元提高到4020元。医疗救助体系更趋完善,救助比例达到70%,救助封顶线提高到1.5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4200元,集中供养标准达7200元。孤残儿童实现国家供养,分散供养孤儿每月保障标准800元,集中供养孤儿保障标准达1200元。全面建立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慈善组织建设实现了县区全覆盖。
40年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逐步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市级居家养老呼叫平台建成投用,为困难老人提供了送餐等多样化服务。全市农村敬老院达131所,供养床位达15944张。在税收、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养老服务面向全社会开放,社会养老机构床位19925张,其中医养结合型床位占比超过25%。全面建立了高龄津贴制度。扎实推进银龄安康行动,为5.5万名困难老人提供意外伤害保险;敬老爱老活动积极开展,社会尊老敬老爱老风气浓厚。
40年来,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
全面建立了气象信息预警机制,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全覆盖;灾害救助应急由消极应对向积极预防转变,全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综合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成功创建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5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6个。
40年来,社区建设和社会工作取得明显进步
城乡群众自治组织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逐步得到加强;全面加大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积极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560人,市社会福利院被民政部命名为“社会工作示范单位”。全市志愿服务工作明显提升,在全国志愿服务系统注册志愿者数已达25万人。
40年来,社会组织改革发展持续加快
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市、县两级社会组织已达1370家,社会组织总量增长13.6%。实现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全面脱钩,开展了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共计36家社会组织获得3A级以上评估等级,促进了行业协会商会健康发展;全面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市民政局主管的社会组织已成立独立党支部8个、联合党支部2个,积极向39家脱钩后的行业协会商会派出了党建指导员。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覆盖率已达50%。
40年来,双拥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
自1991年开始,创建了6届全国双拥模范城、9届全省双拥模范城,军地军民关系融洽,各类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蔚然成风。全面落实优抚保障机制,确保优抚对象的生活达到了城乡中等以上生活水平;退役士兵安置由就业安置向货币安置改革;军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得到充分保障;圆满完成历年军运保障任务,军供综合保障能力得到加强。
40年来,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行政区划调整获得重大突破,2004年,长丰县7个乡镇划归淮南管辖,2016年寿县整建制划归淮南市管辖,在人口和面积上分别达到5533平方公里和380万人口。扎实推进殡葬改革,死亡人口火化率明显提高,2017年底已达到79%以上,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困难群众殡葬救助政策。婚姻登记和收养工作规范化水平持续提升,先后创成国家4A级和国家3A级登记机关各1个。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张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