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晨刊消息 今年11月11日,“双十一购物节”将迎来第十个年头。虽然离“买买买”的双十一还有一个月,但预售已经开始,不少消费者按耐不住购买欲望。去年的预售遭到不少消费者质疑:预售方式太烧脑、预售定金不能退……今年,消费者会怎么看?该注意哪些事项?
预售真的能省钱?
虽然离双十一还有一个月,但打开购物网站,不少商品已贴出“双十一预售”的标签。记者了解到,早在2015年的双十一,就有商家开启预售模式。这几年,预售提前、范围扩大更是催促着消费者提前进入“买买买”的节奏,“定金膨胀”“折扣”“红包”这些醒目字眼叠加在一起,激起众多消费者的购买欲。
“很多商品的预售价确实比平常要低,而且预售期间还有各种红包券、满减券,看着确实心动。”市民胡莉表示。记者注意到,不同于往年,今年购物网站上还出现了不少专门提供预售优惠券的商家,价格低至1分钱,即只需花1分钱,便可领取预售期间不少店铺5元、10元或其他价值的优惠券。胡莉表示:“按照商家的规则,消费者要先交付定金,通过定金膨胀或者红包优惠,最终能便宜不少钱。比如说一套800元的护肤品,定金是100元,但是100元可以当做150元用,再加上店铺满500减10的优惠券或者其他红包,实际上省了近200元。”
采访中,也有不少消费者认为,商家“预售”搞很多“花样”,其实价格并不比平日划算,而且各种红包、满减更是烧脑。去年双十一,市民姜先生买了一台吸尘器,按照规定,他先交付定金100元,定金膨胀后抵扣140元,付尾款时使用商家红包券还能再优惠50元,原价599元的吸尘器最终到手价为409元。“当时觉得赚到了,到了12月,我有个同事说也想买一台,我上网一查发现,同一家店铺的同款吸尘器,只售368元。事实上很多店铺预售降价只是一个噱头,而且各种膨胀、满减看得人头晕目眩,所以今年的双十一预售我是不准备参加了。”
预售款的定金能退吗?
采访中,有几位市民告诉记者,一直以为“预售”是提前销售,即提前购买发货的意思,但参与了才知道,这只不过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实际发货时间仍要到双十一。记者搜了几家预售店铺发现,这些店铺都标明先付定金,再于11月11日至12日支付尾款,付尾款7天后发货。市民程小姐告诉记者:“本来以为预售能提前发货,谁知道还是要等到双十一,双十一物流爆仓,发货本来就慢,去年买了一件衣服,隔了半个月还没发货,决定退货时发现,先付的120元定金不给退,真气人。”记者了解到,如天猫预售活动规定,参加预售活动的买家支付定金后如因非卖家责任而未如期支付尾款,定金概不退还,但买卖双方协商一致的除外。而在支付定金的页面上附有“我已同意定金不退等预售协议”的勾选选项,若不勾选,消费者将无法购买预售商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样的问题困扰了不少消费者,市民于洪说:“定金不给退是不合理的,但面对这样的‘霸王条款’,我们消费者却束手无策。”
记者了解到,2017年3月15日,《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实施,其中规定,预售商品享受“七天无理由退货,预售款(订金)可退”。不过对此淘宝等平台表示,预售商品的预付款属于“定金”而非“订金”,定金属于《担保法》范畴,如果交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就会丧失定金。
“买买买”要擦亮双眼
今年32岁的孙若惠在网上经营了一家母婴用品的店铺,已经参与了三年双十一活动的她对“预售”有着自己的看法,她表示:“其实双十一预售,只是想让消费者提前下单商品,来减轻我们从供应到支付再到物流的压力。伴随着物流越来越便捷,网络越来越发达,电商平台的预售比例只会一年比一年大,各种预售的‘花样’也会越来越丰富,促销力度、手段都会更加吸引人,这就要考验消费者理性消费的能力了。”
“市民要提高辨别能力,谨防虚假宣传,很多购物平台推出‘全年最低’‘抢购’‘狂欢节’等促销预售活动,消费者要认真了解情况后再做决定,尽量选择熟悉的商品下单,选择有资质、信誉度高、交易量大、消费者评价高的正规的第三方电商平台和官方网站。”相关部门表示,消费者应选择安全的网购支付手段,如需在网上转账、充值、付款时,要尽量选用安全可靠的第三方支付交易平台。最好不要在网上通过刷“二维码”支付,以防不法分子盗取个人账户等信息。对于自己不熟悉的网站,不要轻易输入银行账号密码或者点击卖家通过短信、QQ、Email等方式提供的交易链接,以免误入“钓鱼”网站。如果发生消费纠纷,消费者可先与经营者协商或请求第三方平台协助解决,第三方平台不能提供经营者真实情况的,必须承担相应责任。消费者因网络交易发生争议的,可以向经营者所在地工商部门投诉,也可以向第三方交易平台所在地工商部门投诉。
□ 记者 李晓洁
原标题:双十一预售:实惠还是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