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的位置:安徽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安徽新闻 »

人民日报:小岗村 开启农村改革大幕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金风渐渐,天气转凉。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登高远眺,满眼一派生机。草木才染秋色,绿荷将皱而未残,而稻子、果子渐次成熟,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景。

40年前,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生死状”,让小岗村尝到了久违的丰收味道,更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时代大幕。

40年来,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小岗村不断深化农村关键领域改革。从率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到实现首次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分红,更多的丰收喜悦接踵而至。

改革,唤醒了沉睡的土地。

2016年4月25日,小岗村“当年农家”院落,习近平总书记俯身查看当年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重温这“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他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词句,表达“续写新的篇章”的信心。

从大包干的红手印,到土地确权颁证的“红本本”,再到农村“三变”改革的“分红利”,中国农村改革的路径在小岗村一直延伸。

红手印,掀开改革序幕

40年过去,在小岗村大包干等农业生产责任制基础上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然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这颗“定心丸”,让今天的亿万农民吃得顺心,也让率先“吃螃蟹”的小岗村更值得回望。

淮河从位于河南的桐柏山汹涌而下,进入地势平坦的安徽皖北地区就长期滞留。无雨则旱,一雨成灾,包括凤阳县在内的沿淮各县大抵都是如此。

据统计,在1956年至1978年的20多年间,凤阳全县共向国家交售粮食9.6亿多斤,而国家返销凤阳的粮食达13.4亿多斤。凤阳一度成为全国有名的“吃粮靠回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县”,外出乞讨人员遍及大半个中国。

穷则思变。

在“不准分田单干”“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三令五申中,小岗村18户农民决定“瞒上不瞒下”分田到户:“我们分田单干,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用大包干带头人、时任小岗生产队副队长严宏昌的话来说,“当年按‘红手印’搞大包干,就是想能吃上一顿饱饭。”

束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一经变革,很快就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这也让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俊昌感到,生产队长比以前好干了。“每天天不亮,家家户户就下地干活了,不用操一户的心。”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全队粮食总产量达十几万斤,相当于1955年至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350元,为1978年的18倍……

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自己决定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尽管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但这一理念一直被秉承,并驱动了中国农村更大范围的改革。小岗村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全国。

“分红利”,不熄改革薪火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一首《大包干歌》,唱出了农民对“包干到户”的拥护。但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改革的脚步一旦停下来,再大的辉煌也只能是过眼云烟。

吃饱了的小岗村村民发现,原本是领跑,不知不觉间就落在了别人后面。2003年,小岗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存款为零。“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小岗村如同中国绝大多数农村一样,再次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

走在小岗村的友谊大道上,两侧的商店鳞次栉比,让人目不暇接。同为大包干带头人的严金昌和关友江,在相距不远的道路一侧分别开起了农家乐,仅此一项每家年收入就能达到十几万元。作为村里最早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之一,严金昌家的50多亩土地除了分给6个孩子外,剩余的一次性流转给了上海一家公司。

从40年前的“分田单干”,到现在的土地集中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在一些人看来,小岗村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但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小岗村村民。“当年大包干,是为了吃饱肚子;现在流转土地,是为了致富。”75岁的严金昌说,分与合只是形式的不同,其内在追求一脉相承。

如今在小岗村,60%以上的土地已实现流转经营。

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土地的价值,小岗村在安徽省内率先出招:2012年,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深化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巩固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经营权;2016年,启动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赋予小岗村村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让“红本本”变为“活资产”,释放农村股改红利。

小岗村探索拓展村民股权证权能,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推广“兴农贷”,破解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目前,已发放‘兴农贷’200万元,并与安徽农业担保公司合作,为5户新型经营主体担保‘劝耕贷’85万元。”凤阳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小岗村第一书记李锦柱说。

在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基础上,小岗村着力推进“资金变股金”。小岗创发公司与北京恩源科技、安徽农垦集团等企业开展合作,参与入股分红。去年,小岗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820万元,同比增长20.6%。今年2月,小岗村村民首次获得人均350元的集体资产收益分红,实现“人人持股分红”。

“通过‘三变’改革,让农民真正成为集体资产的主人,为今后进一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奠定了基础。”凤阳县委书记徐广友介绍,全县共有20个村开展“三变”改革试点,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入股农户数11212户。

再出发,探寻改革新途

2008年来到小岗村,无锡人黄庆昶已在此坚持了10年。

黄庆昶在小岗村西部的小韩庄流转了600多亩土地,生产小岗“大吉梨”,并成立了梨园公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黄庆昶正打造梨园公社“梨园+旅居”的田园综合体,发展订单农业和休闲连锁农庄,推动三产融合。

发展现代农业,是小岗村发展的必由之路。很多村民坦言,缺乏产业支撑是小岗村发展的短板。为此,小岗村加大招引力度,分别在新能源、田园综合体、农产品资源整合上下功夫,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如今,盼盼集团投资10亿元的食品深加工项目落地,投产后将带来2000个就业岗位,年实现税收4000万元。

“以乡镇和村为单位整合区域内的农产品资源,统一进行品牌农产品供货和提供售后服务。通过基层组织赋能,帮助农户开通网上店铺,实行统一的电商平台运营。”凤阳小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辉说,去年公司产值超过1亿元,为小岗创发公司分红200万元。

目前,小岗农户开通网店数量已达200多家,部分农户网店通过运营实现了5000多元的增收。在“互联网+大包干”体验中心,小岗村各式各样的土特产品琳琅满目。王辉信心满满地介绍,今后3年,公司有望将平台销售额迅速做大。

聚焦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和红色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小岗村打造三产融合新样板。通过开展“高校+集团+农村”合作,小岗村与安徽科技学院共建小岗村生态农业研究所,并与安徽农垦集团共同经营4300亩高标准农田,推行农业全程社会服务模式。

“要继续弘扬小岗敢于创造的改革精神,推动新时代小岗改革再突破、振兴再出发。”李锦柱说。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小岗村不忘改革初心,昂首阔步前行。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15日 10 版)

原标题:小岗村:开启农村改革大幕(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责任编辑:吴月峰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点击排行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我爱看图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