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的位置:安徽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安徽新闻 »

中国青年报:小岗村那些新鲜事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最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小殷村民组的养猪大户殷玉荣每天早出晚归,又过上了像刚创业时那样忙碌的日子。只因她多了一个新身份——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人。

“能否通过合作社把土地集中起来,让村民入股。大伙儿种地、管理地都有收入,剩余土地收益再由合作社集中,按照入股比例分红?”殷玉荣没想到,自己年初的一个倡议竟然得到乡亲们的一致认可,她也成了村民组土地改革的带头人。

“让农民收入和土地收益挂钩,激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我们的尝试在整个凤阳县都是创新。”殷玉荣介绍,今年8月,小殷村民组正式开展土地入股改革,该村民组50多户村民都签了土地入股合作协议,为小岗农业的改革画卷再添一笔色彩。

小殷村民组的土地改革只是小岗不断变革、发展的侧影。近年来,在小岗村,关于创新和改变的新鲜事时刻都在发生,小岗农民的种植观念、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产品销售模式等纷纷开启新篇章,小岗这片热土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

土地合作社建起来,农民干活儿有劲头

“我们这代小岗人依然需要不断创新。”1979年出生的殷玉荣并不满足于养猪场的“丰收”。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种地,岁数大的乡亲没办法种地,但咱们的土地不能‘丢’啊!”殷玉荣发现,家乡很多土地闲置、无人打理,再加上土地坑洼不平,流转出去没人接手。

“只有改变农民观念才能解决问题。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合作社,把地给想种的人种,解放村里的劳动力。”今年年初,殷玉荣挨家挨户跑,告诉大家土地入股的好处,打消了部分乡亲不放心“交出”自家地的顾虑。

“希望合作社模式可以复制到整个小岗村,让乡亲们都能赚到钱。”殷玉荣觉得,合作社成立以后,乡亲们更有干劲了,村里懒汉也变少了。

殷玉荣还计划带领乡亲们在水稻田旁的沟渠里养虾,彻底让村民组留守乡亲“忙起来”。

“小岗村围绕农民和土地关系的新改革已经启动,根据小岗村乡村振兴规划,要采取‘小田变大田’‘一家一块田’等经营方式。”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小岗正在探索一条“集体统一经营、带领农民共同致富、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规模效益”的新路径,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农科结合搞起来,种养模式有创新

每天早晨,安徽科技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张从宇都会准时通过手机App观测小岗村农田中庄稼的长势,并询问“种植套养殖模式”等项目的进展。

两年前,张从宇没有想到,自己会走出高校实验室来到小岗村,与这里的4300亩高标准农田“亲密接触”,并深深爱上这片土地。

安徽科技学院地处凤阳县,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小岗村的发展。2016年8月,该校专门在小岗村设立现代生态农业研究所,委派张从宇担任所长。

“小岗农产品生产主要靠化肥、农药支撑,存在利用率低、成本高等问题,且农村缺乏实用人才,土地承包者多采用大机械,导致水稻田出现较严重的草荒,不利于保墒和保肥。”初到小岗,张从宇等人通过调研,开始“对症下药”。

2016年10月,研究所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稻鸭共生等一整套生态农业模式,并流转了68亩土地作为试验基地。

两年多来,他的团队利用光热及空间资源,采取“种植套养殖”模式,研发出夏季“水稻套养野鸭(小龙虾)-加工-销售一体化”项目和冬季“黑小麦种植-深加工-销售一体化”项目。

在张从宇看来,项目套养时间、密度、投食等因素很关键,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是难点。研究所成员加班加点,最终,有机软香粳米、稻田板鸭等有小岗特色的优质产品被生产出来并销往全国。

“当地农民企业家、种粮大户、农技人员纷纷前来学习。”张从宇和同事从施肥、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讲解,到农户承包地头现场指导,改良他们传统的生产模式。

“有机肥改良土壤示范4000亩,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0%;推广稻鸭、稻虾、稻蟹共生模式5000万亩,亩均增效2000元……这些都是农业和科技结合的成果!”张从宇开心地向记者展示这些年扎根小岗的“成绩单”。

“我们努力将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广出去,惠及更多农民。”现阶段,张从宇团队还在研究‘智能立体种养’模式,并探索利用清洁能源、除污循环水等技术,打造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互联网+大包干”火起来,产品销售有花样

同样在小岗农业发展中收获幸福感的还有小岗村团委书记杨伟。

最近,杨伟刚完成家庭农场草莓的栽苗和除草工作,开起了网店。“35亩地、24个标准化大棚里种的草莓再也不愁卖了,自己干农业更有信心了!”他说。

2012年年底,杨伟从部队退伍,返乡搞起了大棚种植,并注册成立凤阳县新时代家庭农场。“要是碰到游客少或者天气不好,草莓就销不出去。”杨伟觉得,传统的销售模式有局限性,基本“靠天收”。

“2017年年底,我琢磨着开个网店,赶个新鲜。从包装设计到销售定价,四处向人请教。”起初,杨伟依托微店销售,今年,他加入凤阳小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岗科技”)打造的“互联网+大包干”网络平台,将自家种的草莓“搬”上网络,让全国的消费者挑选购买。

“村里贫困户也能在平台上开店,我的草莓也在他们的店里卖,我还成了供货商!”杨伟说。

小岗村农户家门口,随处可见二维码,这就是“互联网+大包干”的网店“入口”,消费者只要扫码,就可以进农户网店采购农产品。

“40年前的‘大包干’分田到户,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现在‘互联网+大包干’的中国乡村赋能工程,着力培育乡村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落地生根。”小岗科技总经理王辉说,“赋能”就是为特色农产品赋予更大价值,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小岗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16年12月。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公司研发了乡村电商平台,包括乡村门户网站、供应商系统、分销系统等,同时梳理了乡村农业特色产品资源,对产品进行线上销售包装,提高产品附加值。

王辉觉得,农户总觉得把粮食卖出去、土地流转出去才有收入,要让他们明白通过互联网也可以“增收”。

“公司在农户网店和城市消费者间建立渠道,打响农产品品牌,让消费者给农户‘代言’。” 王辉说。“我们有责任,也有热情。希望借助互联网科技,将小岗农产品特色品牌越擦越亮。”杨伟觉得,小岗在变,大家要努力与新事物接轨,让创新的成果惠及更多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王海涵 张均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0月15日 01 版

原标题:小岗村那些新鲜事
责任编辑:吴月峰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点击排行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我爱看图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