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的位置:安徽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安徽新闻 »

蒙城:走出脱贫“摘帽”的特色之路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2012年,蒙城县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年,识别贫困村60个、贫困人口30284户86300人。经过六年脚踏实地的扶贫攻坚,今年8月,我省正式宣布,蒙城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全省首批四个“摘帽县”之一。素有“庄子故里”之称的蒙城,扶贫、致富之路也颇具特色。昨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走访蒙城县部分乡镇,感受到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对扶贫攻坚的强大助力。

“虾稻共作”走出新路子

曾经,养牛是蒙城县的闪亮名片。如今,蒙城县因地制宜发展“虾稻共作”种养模式,将小小龙虾打造成为初具特色的朝阳产业,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新的产业亮点。

记者了解到,立仓镇可以算是蒙城小龙虾产业创新的发源地。这里海拔低、地势低洼、水患频繁,让人发愁。2016年,该镇引导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多种不同形式,在水稻田里养殖龙虾。立仓镇副镇长陈勇介绍,通过“虾稻共作”的模式,贫困户一户一年人均增加 3000 元收入,“小龙虾可以担当水稻的‘保护者’,吃掉田里的杂草和小虫,又帮稻田松土。小龙虾的粪便,还可以作为稻田的天然有机肥,而且稻田不能打农药、不能施化肥,产出的稻米纯天然,无化肥、农药残留。挣到钱大家看在眼里,都愿意干。”

“每亩地产出的龙虾能卖 5000 元左右,水稻能卖1000元左右。”立仓镇薛庙村贫困户周西亮利用自家的8亩多承包地加入了“虾稻共作”种养殖,尝到了甜头。

常年在外打工的高军回到家乡,省去奔波之苦,在家门口养龙虾就淘到了第一桶金,据悉当年纯收入达到了 40 万元,今年他又流转了其他农户的土地,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

龙虾产业日益红火,眼下,湖北华虾科技有限公司、蒙城民和园林水产有限公司、安徽大道集团大道天下水产有限公司等5家龙头企业签约落地,共建设“虾稻共作”基地2.2万亩。脱贫之后致富之路依然在走,如今蒙城已经决心打造“皖北龙虾之都”。而“立仓经验”也引发效仿,2017 年下半年,蒙城县成功地将“虾稻共作”模式推广到全县 9 个乡镇;2018 年,蒙城县将“虾稻共作”区域发展扩大到 8 万亩,年产值将达6亿元以上。

龙头企业带鼓“钱袋子”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扶贫攻坚中,也需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

今年 25 岁的段飞阳是蒙城星辉制衣公司的负责人,今年5月,他从福建回到蒙城创办制衣厂,带动家乡百姓就业,为当地贫困户老乡带来了增收的机会。

段飞阳说,将企业设在家乡,一方面是响应青年返乡创业的号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降低成本,“我们招工,会对贫困户优先,一天五六十元,公司一半以上员工是贫困户。”段飞阳介绍,贫困户保底月工资1700~1800元,对于在厂房工作时间上有困难的老乡,也有简单的手工活让他们带回家做。

位于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大塘村的安徽精益诚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冷冻蔬菜加工出口,作为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批劳动力负责蔬菜的采摘和分拣。蒙城县投入扶贫资金,通过贫困户入股分红、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让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按照计件的方式,一小时能挣 7元钱。”公司负责人黄伟介绍说,聘用贫困户老乡净菜,虽然看上去收入不是很高,但是不会耽误老乡家里的活,能给老乡增加一份收入。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蒋楠楠

责任编辑:张至卿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点击排行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我爱看图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