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近日,阜阳一位心急如焚的母亲拨打本报新闻热线 962000 求助,称她孩子今年高三,还有半年就要高考,可这几个月孩子沉迷玩手机,通宵达旦地玩,白天甚至不愿意去上学。母亲李女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已经第二次发生这种情况。上一次是10月底,他四天不上学,现在又五六天不去上学。”李女士说,因为没日没夜玩手机,儿子心性变化很大。只要把他手机收了,他就狂躁发怒,乱扔东西。心理专家林林认为,手机游戏不是戒掉的,而是被替代掉的,希望家庭能与孩子有质量的互动,看到孩子的努力。
【家长求助】
高考在即 孩子沉迷手机
据 李 女 士 介绍,她孩子小刚(化 名)今年17岁,正 在 上 高三。李女士以前对孩子玩手 机 有 时间限制,但今 年 暑 假以来,就很难管住孩子玩手 机 。“ 以前 每 个 星期天下午可以玩半天,然后我们会把手 机 收 回来,但今年放暑假不行了。”
李女士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暑假是假期,孩子自己管理手机,平时也会玩游戏看视频,比如王者荣耀、“吃鸡”等。“秋季开学,孩子上高三,第一个星期还能收掉手机,第二个星期收不掉了。”
进入高三,小刚复习时间非常紧张。起初,他晚上在复习空隙玩一会手机,当时父母要求不能带上床玩。谁知,他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玩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昨天玩到早晨 6 点,今天玩到 4 点多。晚上不睡觉玩手机,早上他就起不来,说要睡觉,不去学校。”
李女士说,10 月底,孩子曾发生过一次不去上学的事情,在家待了四天。这几天他又待在家里,已经五六天了。在家的日子,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玩手机游戏和看网络主播视频。
沉迷手机,孩子心性大变
看到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和直播,李女士和丈夫也很着急。李女士说,他们想办法把手机拿过来,但孩子拼命抢回去,还大喊大叫,看什么都不顺眼,扔东西,狂躁发怒。
在李女士眼里,儿子以前很乖巧懂事,如今变化很大。“我们跟他说不要玩手机了,话要是轻一点,他就装听不见。话要重了,他就讲烦不烦。”
李女士为此既着急又苦恼。此前,孩子不愿意去上学,为了给他一个台阶下,李女士和丈夫跟老师请假说生病了。这一次五六天不上学,小刚自己主动跟老师请假说发烧生病了。“但我们觉得没必要隐瞒,就直接跟老师说他沉迷玩手机。”
小刚的老师、朋友、亲戚也过来了,想着办法劝说小刚,但没有什么效果。“他其实也煎熬,一边复习,一边想玩。大家过来劝说他,他每次说明天去,但第二天又不去学校了。”李女士感到很无奈。她发现孩子的情况不是个例,而是有一批孩子沉迷手机。“我问了很多人,这种情况不少。我一个熟人的孩子还因为戒不了手机瘾,发展到自残,破坏家具。”
【专家支招】
手机游戏不是戒掉的
——合肥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林林
“手机游戏不是戒掉的,而是被替代掉的。”合肥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林林认为,孩子之所以玩手机上瘾,是因为网络和手机会提供给孩子抱持的感觉,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可以自由流动,游戏还有奖励机制,激发他们的效能感,感觉到被关注。
“现在很多家庭的教育是一个有‘洁癖’的教育,不允许孩子犯错误。”林林说,想让孩子离开手机的“怀抱”,就需要在生活中,给孩子建立一个接纳抱持的环境,或者给孩子有质量的互动。只有这样,问题才能真正迎刃而解。“家庭教育需要对孩子的心理环境多一点接纳,在孩子犯错过程中多一点包容,我们希望孩子的努力被看见。”
林林希望,学校也应当有一个多元评价,“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需要有多元的评价,这样孩子就会觉得,在生活中有我的角色和地位,就不需要到虚拟的环境中找属于自己的角色和地位。但现在很多学校评价还是单一的,是目前教育的局限性。”
应提高游戏进入门槛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云飞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云飞认为,当前孩子玩手机游戏上瘾是一个社会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国家应立法或出台相关规定,在手机卡实名的基础上,提高游戏门槛,禁止企业向缺乏自制能力的未成年人推送游戏等内容。
“现在手机上网经常会弹出游戏,小孩随手一点就能玩起来。”王云飞表示,注册游戏账号应当进行实名登记,需要提交身份信息,“如果没有身份注册就玩不了,避免一些孩子打游戏。”王云飞说,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自制能力差,学校应当采取必要措施,比如中小学课堂,不允许带手机或上课时把手机放到讲台上。进入大学,老师可以通过正确引导,帮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学校和家长要共同努力,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通过正常渠道获取信息。”王云飞表示,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吵闹,会拿手机给他们玩,养成了不好的习惯。等孩子玩手机上瘾了,再来指责孩子,这就值得反思了。
程果仪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