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种植苗木,有人帮忙联系买家;养殖山羊,有人帮助指导技术……亳州市谯城区的几个贫困户不等不靠,在当地政府和扶贫干部的支持下,怀揣创业梦想,通过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实现脱贫致富。
谯城区芦庙镇杨庄村贫困户黄古会正在喂羊。
田里的苗木卖了几万块
今年36 岁的丁泰宇是亳州市谯城区芦庙镇杨庄村人。他在1 岁多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腿部二级残疾,无法正常行走。初中毕业后,自强不息的丁泰宇先后从事山羊养殖、电脑维修、手工加工等行业,由于经验、技术和行情等原因,均没有成功,还负债3 万元。2014 年,他被纳入为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当年,坚守着创业梦想的丁泰宇从义乌回到了老家后,他先在网上联系了苗木种苗,在自家的田里种植了10 亩苗木,由于管理得当,苗木长势很好,到了2017 年第一批苗木可以销售了。“当时他在销售上出了问题,原本在网上承诺回购的人联系不上,我们驻村工作队得知情况后,经多方联系,帮助他销售了一万多元的红叶石楠。大叶女贞现在也长成,我们帮助他联系了几家企业,已经签订了3 万元的订购合同。”驻村扶贫工作队长许昌勇告诉记者,在出售过苗木的土地上,丁泰宇及时种植了一些新的苗木,迎合市场需求,同时在亳州市农贸市场经营着一家袜子批发零售的摊点,边卖东西边照顾孩子上学,目前生意收入稳定,已经于2017年脱贫。
养殖山羊成了“专家”
和丁泰宇同村的黄古会,出生于1980 年,一家4口人,由于大女儿几年前患白血病花费几十万元,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增加了很大负担,同样被列入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针对黄古会家实际情况,镇村两级帮扶干部多次入户与他沟通交流做工作,从思想上激发了他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鼓励他大胆干。
凭着自己不服输的那股干劲,按照“菜单式”脱贫项目,黄古会与老婆沟通协商,逐项分析,最终决定发展养殖山羊的脱贫致富项目。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黄古会一家养殖了16 只种羊,搭建了养殖场,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他们总是在羊舍奔波忙碌,晴天赶坡放羊,雨天在圈舍里集中喂养,还经常邀请镇兽医站的技术员上门指导。
经过一家人的悉心照管,山羊一茬一茬茁壮成长,很快发展到了60 余只。今年4 月份,他根据市场情况,出售成年山羊40 只,收入2 万多元。黄古会还将学到的养殖知识结合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简便易学的养羊技术,向村民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引导贫困户积极发展养殖业。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今年新增贫困户养羊大户8户,户均养殖山羊13 只,提高了贫困户积极发展产业的自觉性。
谯城区古井镇王辛庄村的贫困户王福民也是养殖山羊的受益者。2017 年初,村里给王福民申请了养羊扶贫项目,一次性购买了26 只山羊用于助力脱贫攻坚,仅用了一年时间山羊已经繁衍到了100 多只,家里的收入有了保障。除了鼓励个人养殖,谯城区还积极探索扶贫羊集中养殖模式,魏岗镇巨亿养殖场作为典型,贫困户、养殖场、魏岗镇政府签订三方协议,协议约定由巨亿牧业家庭农场集中养殖。贫困户把羊放在养殖场,每只羊每年获得500 元收益。截至目前,共兑现养殖收益226.86万元。
种藏红花让收入翻几番
张坤守是双沟镇刘庄村人,由于母亲年龄较大、妻子患病,2016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据介绍,张坤守起初也有懒惰思想,没有发展的动力,家里收入全靠地里的农作物,生计难以维持。扶贫先扶志,包村的帮扶人员张学振注重对他的心理疏导,讲解扶贫政策,和他一起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最终决定帮助其发展藏红花种植和核桃树种植。看到奔头的张坤守夫妻俩主动学习种植技术,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仅种植藏红花就让家庭收入从以前一年四五千元,变成了二万多元,他们物质收入提高的同时,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现在政策这么好,总不能坐享其成等着别人给,别人给的始终没有自己劳动得来的踏实。下一步,我们家扩大藏红花种植业,把剩余的土地全部利用起来。”
脱贫路上,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谯城区因户制宜、精准施策,确保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据了解,谯城区2017 年脱贫22956 人,2018年拟脱贫7574 人。
戴明 曹博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