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的位置:安徽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安徽新闻 »

这五年|金寨:美丽乡村入画来 幸福生活节节高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冬日暖阳和煦,金寨县双河镇东北部,大畈村静卧在海拔600米的山坳之中。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一排排别具一格的楼房错落有致。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整个山村显得静谧安详。然而,曾经,这里因村贫、人贫而出名。近年来,脱贫攻坚战激活了沉寂的山村,绘就出一幅绚丽美好的新农村蓝图——村子变美了,产业兴旺了,村民生活红火了。2017年年底,大畈村实现户脱贫村出列。

安徽农业大学对口援建高山茭白种植基地。

安徽农业大学对口援建高山茭白种植基地。

建设中的大畈村三期居民安置点,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

建设中的大畈村三期居民安置点,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

因地制宜兴产业

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地处安徽西部大别山腹地,是我省面积最大、山库区人口最多的县,也是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

大畈村位于金寨县双河镇东北部,平均海拔600 米。村党支部书记叶乃权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山地高收成低人穷苦,是过去大畈村的真实写照。因为水土贫瘠,很多村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出外务工,留下村里一片片荒地。

丢荒务工,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村庄的穷苦面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能激发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带给村民红火的日子。

吴辰华是大畈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安徽农业大学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按照“转穷业、换穷貌”的工作思路,他依托学校优势,搭建起老百姓的“致富桥”。一批批安徽农业大学专家走进大畈村,“把脉”水土情况,手把手教村民们高山有机香稻、高山茶叶、高山茭白等种养殖技术,让沉寂的村庄焕发盎然生机。

3 年前,村民叶乃军的家庭状况还很贫苦,如今却已成为致富带头人。“我家4 口人,老父亲年纪大了,心脏不好,离不了人照顾,小孩又在上学,生活压力很大。”叶乃军说,以前他以种水稻为生,一年全家人的收入大约5000元钱。

安徽农业大学金寨蔬菜产业联盟专家团队引进高山茭白产业后,叶乃军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和其他贫困户合作种植了30 亩高山茭白。2016 年年底,村民们还一起成立了大畈村锦福高山茭白合作社,今年又扩大了高山茭白种植面积,仅他家一户一年收益10多万元。

大畈村的水土不再贫瘠,培育了一批批优质产业:建成高山有机香稻基地900 亩,连续三年实现增产增收,并完成有机认证;高山茭白基地90 亩,1 个现代化生态养殖场,600 亩高山茶园等。“支部+联合社+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大畈产业模式逐步形成,村民们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异地搬迁挪穷窝

红铁门、两层瓷砖楼房,卫生间、厨房等一应俱全,73 岁的蒋启参感慨:“活这么大岁数,没想到有一天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蒋启参的老伴患有冠心病,孙子是残疾人,一家8 口人原本住在海拔约800 米的山腰上,全靠儿子在外务工维持生计。“老房子盖了有二三十年了,一下雨常漏水。”蒋启参说,如果遇到暴雨,雨水冲刷泥土,泥水还能流淌进屋子里,“不方便,也不安全,但是我们没钱搬呐。”

大畈村紧抓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试点改革机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和安置工作。2016 年,蒋启参一家搬到了居民安置点新房。安置点距离村委不远,地势平缓,交通便利。一排排别具一格的农家楼房错落有致,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一开始村民们不理解,我们就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科学引导群众搬迁。”吴辰华说,金寨县委、县政府关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配套文件出台后,大畈村两委立即对相关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制定《双河镇大畈村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奖励政策明白纸》,并逐户进行登记、测量、测算,制定《大畈村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逐户登记及补偿明白表》,通过实地走访以及发短信、微信等方式,让《明白纸》走出办公室,走进百姓家。

村两委干部们平均日行2 万步,挨家挨户为村民们送政策,听心声,如今村民们乐享宅改红利。“政府补贴力度很大,我们基本上没花什么钱。住下来后,生活比以前方便多了”。蒋启参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畈村共落实“两个搬迁”贫困户64 户,贫困户搬迁比例达到67.36%。这两年来,大畈村共搬迁143 户,群众们挪出了穷窝。如今第三、四批居民安置点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预计明年山上的村民们都能搬进新房,奔向新生活。

扶智扶志展新颜

扶贫先扶智,扶智又扶志,才能拔穷根,这绝不只是一句口号。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考出一个、就业一个就能帮助一个贫困家庭获得希望。大畈村在帮助学生享受各项教育脱贫政策的同时,还多方联系帮扶单位、中学和企业为贫困学子送温暖,为村小学送帮扶。

在村里建设书屋,增添新书;帮助小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篮球场;考上大学、研究生的孩子能获得助学金;还有大学生为留守儿童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如此,大畈村还联系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试验站,通过县、镇举办的劳动技能培训班,为村民们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增强村民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为了帮助村民树立“致富光荣、人穷志不贫”的理念,改变“等靠要”的思想,大畈村强化文化扶贫,规范村民的日常行为,推进乡风文明。

记者看到,该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脱贫攻坚振风超市。米、油、肥皂、毛巾……超市里各种物品琳琅满目,但是要买这些物品不是用钱,而是靠积分。积分从哪儿来?就来自村民们日常的行为习惯。

在超市入口处,张贴着一张《大畈村脱贫攻坚振风超市积分细则(试行)》。该《细则》从“勤劳致富我光荣”“清洁卫生我保持”“移风易俗我践行”“文明创建我参与”等七个方面激励村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返乡创业并带动贫困户5 户以上,实现增收2000 元以上的,记300 分。开展贫困户家庭环境卫生评选活动,获得优秀奖励20分。”吴辰华说,评委由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以及贫困户代表组成,每个月评分兑付一次,1 分相当于1 元钱。“振风超市从今年4 月份开始运行,到目前大约兑付了15000 分,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还宣传了精准扶贫的思想,激发了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改变了村民们的精神风貌。”

美丽乡村入画来

大畈村下辖10 个村民组,过去道路不通,信息闭塞。如今,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串联起一个个美丽的村民组,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更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的交通环境。

“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悬剑山和黄眉尖等风景秀丽的景点。走旅游扶贫新路,把独特资源变为‘钱袋子’,是大畈村长久脱贫的支柱产业。”吴辰华说,2016 年,大畈村被列为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重点村,乡村旅游发展机遇空前。目前,已经建成悬剑山景区大门、景区道路、旅游服务中心、生态栈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要让群众吃上“旅游饭”。

如今,漫步大畈村,山青水绿,道路干净整洁,楼房错落有致,湛蓝的天空和山峦交相辉映,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正入画来。记者了解到,大畈村现有人口273 户1100 人,其中2016 年在册贫困户95 户342 人,贫困发生率31.09%。而到了2017 年年底,已经实现户脱贫村出列。

大畈村的变化是金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也是走上脱贫致富路的村庄范本。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金寨视察,惦念老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金寨县委、县政府,以及68 万老区人民,也时刻把习总书记的嘱托和对金寨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关怀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精准锁定8.43 万名贫困人口,将其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抓重点、攻难点,补短板、强弱项。

金寨县扶贫和移民开发局局长马昌如告诉记者,金寨县贫困人口由2015 年年底的2.92 万户、8.43万人,下降到2017 年年底的1.65 万户、4 万人。2018 年,计划脱贫2.35万人,50 个贫困村出列。2018 年10月,金寨县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连续两年脱贫攻坚年度考核位居全省好的等次,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金寨实际、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钟虹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陶娜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文章关键词: 补短板 重点 民生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点击排行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我爱看图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