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冬日暖阳和煦,金寨县双河镇东北部,大畈村静卧在海拔600米的山坳之中。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一排排别具一格的楼房错落有致。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整个山村显得静谧安详。然而,曾经,这里因村贫、人贫而出名。近年来,脱贫攻坚战激活了沉寂的山村,绘就出一幅绚丽美好的新农村蓝图——村子变美了,产业兴旺了,村民生活红火了。2017年年底,大畈村实现户脱贫村出列。
安徽农业大学对口援建高山茭白种植基地。
建设中的大畈村三期居民安置点,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
因地制宜兴产业
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地处安徽西部大别山腹地,是我省面积最大、山库区人口最多的县,也是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
大畈村位于金寨县双河镇东北部,平均海拔600 米。村党支部书记叶乃权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山地高收成低人穷苦,是过去大畈村的真实写照。因为水土贫瘠,很多村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出外务工,留下村里一片片荒地。
丢荒务工,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村庄的穷苦面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能激发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带给村民红火的日子。
吴辰华是大畈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安徽农业大学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按照“转穷业、换穷貌”的工作思路,他依托学校优势,搭建起老百姓的“致富桥”。一批批安徽农业大学专家走进大畈村,“把脉”水土情况,手把手教村民们高山有机香稻、高山茶叶、高山茭白等种养殖技术,让沉寂的村庄焕发盎然生机。
3 年前,村民叶乃军的家庭状况还很贫苦,如今却已成为致富带头人。“我家4 口人,老父亲年纪大了,心脏不好,离不了人照顾,小孩又在上学,生活压力很大。”叶乃军说,以前他以种水稻为生,一年全家人的收入大约5000元钱。
安徽农业大学金寨蔬菜产业联盟专家团队引进高山茭白产业后,叶乃军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和其他贫困户合作种植了30 亩高山茭白。2016 年年底,村民们还一起成立了大畈村锦福高山茭白合作社,今年又扩大了高山茭白种植面积,仅他家一户一年收益10多万元。
大畈村的水土不再贫瘠,培育了一批批优质产业:建成高山有机香稻基地900 亩,连续三年实现增产增收,并完成有机认证;高山茭白基地90 亩,1 个现代化生态养殖场,600 亩高山茶园等。“支部+联合社+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大畈产业模式逐步形成,村民们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异地搬迁挪穷窝
红铁门、两层瓷砖楼房,卫生间、厨房等一应俱全,73 岁的蒋启参感慨:“活这么大岁数,没想到有一天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蒋启参的老伴患有冠心病,孙子是残疾人,一家8 口人原本住在海拔约800 米的山腰上,全靠儿子在外务工维持生计。“老房子盖了有二三十年了,一下雨常漏水。”蒋启参说,如果遇到暴雨,雨水冲刷泥土,泥水还能流淌进屋子里,“不方便,也不安全,但是我们没钱搬呐。”
大畈村紧抓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试点改革机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和安置工作。2016 年,蒋启参一家搬到了居民安置点新房。安置点距离村委不远,地势平缓,交通便利。一排排别具一格的农家楼房错落有致,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一开始村民们不理解,我们就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科学引导群众搬迁。”吴辰华说,金寨县委、县政府关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配套文件出台后,大畈村两委立即对相关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制定《双河镇大畈村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奖励政策明白纸》,并逐户进行登记、测量、测算,制定《大畈村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逐户登记及补偿明白表》,通过实地走访以及发短信、微信等方式,让《明白纸》走出办公室,走进百姓家。
村两委干部们平均日行2 万步,挨家挨户为村民们送政策,听心声,如今村民们乐享宅改红利。“政府补贴力度很大,我们基本上没花什么钱。住下来后,生活比以前方便多了”。蒋启参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畈村共落实“两个搬迁”贫困户64 户,贫困户搬迁比例达到67.36%。这两年来,大畈村共搬迁143 户,群众们挪出了穷窝。如今第三、四批居民安置点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预计明年山上的村民们都能搬进新房,奔向新生活。
扶智扶志展新颜
扶贫先扶智,扶智又扶志,才能拔穷根,这绝不只是一句口号。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考出一个、就业一个就能帮助一个贫困家庭获得希望。大畈村在帮助学生享受各项教育脱贫政策的同时,还多方联系帮扶单位、中学和企业为贫困学子送温暖,为村小学送帮扶。
在村里建设书屋,增添新书;帮助小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篮球场;考上大学、研究生的孩子能获得助学金;还有大学生为留守儿童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如此,大畈村还联系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试验站,通过县、镇举办的劳动技能培训班,为村民们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增强村民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为了帮助村民树立“致富光荣、人穷志不贫”的理念,改变“等靠要”的思想,大畈村强化文化扶贫,规范村民的日常行为,推进乡风文明。
记者看到,该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脱贫攻坚振风超市。米、油、肥皂、毛巾……超市里各种物品琳琅满目,但是要买这些物品不是用钱,而是靠积分。积分从哪儿来?就来自村民们日常的行为习惯。
在超市入口处,张贴着一张《大畈村脱贫攻坚振风超市积分细则(试行)》。该《细则》从“勤劳致富我光荣”“清洁卫生我保持”“移风易俗我践行”“文明创建我参与”等七个方面激励村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返乡创业并带动贫困户5 户以上,实现增收2000 元以上的,记300 分。开展贫困户家庭环境卫生评选活动,获得优秀奖励20分。”吴辰华说,评委由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以及贫困户代表组成,每个月评分兑付一次,1 分相当于1 元钱。“振风超市从今年4 月份开始运行,到目前大约兑付了15000 分,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还宣传了精准扶贫的思想,激发了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改变了村民们的精神风貌。”
美丽乡村入画来
大畈村下辖10 个村民组,过去道路不通,信息闭塞。如今,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串联起一个个美丽的村民组,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更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的交通环境。
“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悬剑山和黄眉尖等风景秀丽的景点。走旅游扶贫新路,把独特资源变为‘钱袋子’,是大畈村长久脱贫的支柱产业。”吴辰华说,2016 年,大畈村被列为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重点村,乡村旅游发展机遇空前。目前,已经建成悬剑山景区大门、景区道路、旅游服务中心、生态栈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要让群众吃上“旅游饭”。
如今,漫步大畈村,山青水绿,道路干净整洁,楼房错落有致,湛蓝的天空和山峦交相辉映,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正入画来。记者了解到,大畈村现有人口273 户1100 人,其中2016 年在册贫困户95 户342 人,贫困发生率31.09%。而到了2017 年年底,已经实现户脱贫村出列。
大畈村的变化是金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也是走上脱贫致富路的村庄范本。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金寨视察,惦念老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金寨县委、县政府,以及68 万老区人民,也时刻把习总书记的嘱托和对金寨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关怀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精准锁定8.43 万名贫困人口,将其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抓重点、攻难点,补短板、强弱项。
金寨县扶贫和移民开发局局长马昌如告诉记者,金寨县贫困人口由2015 年年底的2.92 万户、8.43万人,下降到2017 年年底的1.65 万户、4 万人。2018 年,计划脱贫2.35万人,50 个贫困村出列。2018 年10月,金寨县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连续两年脱贫攻坚年度考核位居全省好的等次,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金寨实际、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钟虹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