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碧水、蓝天,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一样,备受关注。12月10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召开1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了我省碧水攻坚战的“战果”,全省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已超过70%。
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七成
根据会议通报,今年1-10月,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77.1%,比2017年提高8.5个百分点;劣V类断面比例1.9%,比2017年下降0.9个百分点;地级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94.6%;全省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已超过70%,预计年底前能完成任务。
为了打好碧水攻坚战,安徽组织编制并实施了全省19个不达标水体达标方案,按月调度分析国考断面水质情况,对超标严重的相关市发出预警并启动约谈。
省政府召开水污染防治调度会,对合肥、安庆等存在不达标断面的市开展水质达标专项督导,先后对连续超标的六安市淠河、沣河、淮南市东淝河、焦岗湖、马鞍山市得胜河、安庆市黄湖、大官湖实施了流域涉水项目环评限批。目前,六安市淠河、沣河、马鞍山市得胜河已达标并解限。
水污染防治能力也不断提高。《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省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52.8万吨/日。淮河流域、巢湖流域和新安江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完成了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162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有160家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全省禁养区内的7654家畜禽养殖场已全部关闭或搬迁,到位补偿资金13.32亿元;15027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覆盖率达到80.86%。16个地级市全部建成备用水源,61个县(市)有35个建成备用水源。
生态补偿倒逼治污 超标城市赔付1.29亿
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是今年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一大创举。2018年,安徽省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正式实施,纳入补偿的断面基本覆盖了我省长江、淮河干流及重要支流、以及重要湖泊。今年1-10月,全省共产生污染赔付金1.29亿元,生态补偿金2亿元,合计3.29亿元。目前,这项机制已经向市级延伸,全省16个市中已有12个市制定并印发生态补偿办法。
沱湖、洪泽湖的水质污染事件,为跨界联防联控敲响了警钟。据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贺泽群介绍,我省正积极建立跨界联防联控机制。目前,全省跨市、跨县,包括与江苏、浙江、河南省等相邻市县共签订跨界联防联控协议28份,基本实现敏感水域全覆盖。
虽然战果丰硕,但目前还有部分国考断面水质达标不稳定。据贺泽群介绍,今年1-10月,106个国考断面有仍有8个断面不达标,巢湖流域、淮河流域一些断面水质长期不能稳定达标。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加强对不达标水质断面的督导,对尚未达到年度目标的断面,组织相关市逐一制定水质改善方案,并督促抓紧实施;全面启动巢湖新一轮综合治理;加强长江保护修复,助推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加快清理饮用水源地违规项目;进一步完善跨省、市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记者 彭旖旎)
原标题:安徽公布碧水攻坚战成绩单 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7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