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昨天下午,省“两会”新闻中心召开第二场媒体见面会,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卢仕仁介绍全省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省人大代表陈长贵、高亚飞,省政协委员喻荣虎、匡健,围绕全省乡村振兴发展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媒体见面会现场。
看成绩 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
对于2018年我省乡村振兴发展,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卢仕仁概括为“稳、进、好”,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短板。“我们始终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粮食生产稳,农民收入稳。”卢仕仁介绍说,2018 年全省粮食总产 801.5 亿斤,实现“十五连丰”,位居全国第四位。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缩小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
稳定的同时,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改革也在加快推进。公共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后,去年建成“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工程2万公里,解决 202.9 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提前三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覆盖,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全覆盖,省级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 105 元,居中部第一。农业和农村面貌向好,建立优质水稻、小麦专用粮食生产基地 1455 万亩,增长 3 个百分点。新增稻渔综合种养 70 万亩,增长77.8%,总面积达 160 万亩,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农产品网络交易额达 390 亿元,增长 50%;全省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近 2 亿人次,综合营业收入 787 亿元,分别增长 8.2%和 13.5%。农村的环境也改变了以往“脏乱差”的景象,截至2018年底,共完成改厕 149.3 万户,占 3 年总任务数的71.1%;全省90%乡镇垃圾“收储运清”实现市场化运营,完成109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无害化处理率达 66%;1133 个乡镇政府驻地完成了“两治理一加强”,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明显改观。
“让农民变股东,这是深化农村改革后的一个重大变化。”据悉,去年全省 5856个村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占总村数的35.6% ,人 均 分 红 100 元 ;3752 个村完成“三变”改革,占总村数的 22.8%,户均增加财产性收入 1000 元,改革的红利加速释放,农村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谈未来 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脱贫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是短腿、农村是短板,我们现在就是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未来安徽农业和农村的方向在哪里?卢仕仁表示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据介绍,今年我省继续推进“大棚房”专项清理整治,抓好问题整改,对尚未结案的违规项目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目前我省 9 个疫点疫情虽然全部解除,但这是一场
持久战,今后还将“堵”“防”“畅”并举,严查违规生猪调运和泔水运输;强化生猪养殖场疫病防疫;实行点对点生猪调运。粮食生产、脱贫攻坚、改善人居环境依然是今年的三件大事,据悉,今年我省将新建高标准农田 360万亩,2019 年粮食产量稳定在 780 亿斤左右。以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和贫困户增收,确保 2019 年 9 个贫困县摘帽、64个贫困村出列、40万贫困人口脱贫,到 2020 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同时继续优化农村环境建设,完成 70 万户以上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200个以上乡镇政府驻地及1200个左右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1300 个左右中心村建设任务。
此外,今年我省还将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承 包 地 经 营 权 抵 押 贷 款 。2019年全省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有望达到40%,开展农村“三变”改革的村达到30%。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
省人大代表高亚飞:政策资金要“精准扶农”
“安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很快,但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较来看,规模仍然不够,农业机械化水平与中部比、与全国平均水平比仍然有差距。未来我省可以通过培训职业农民,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等方式做大做强农业。”作为一名农民企业家,省人大代表高亚飞对农业发展颇有感触。
增强农业农村活力首先要有人,即培育职业农民。高亚飞建议要消除社会资本进入“三农”的体制障碍,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引进各方资本,吸引农民工、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培养职业能手或“能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实现“科技+”“教育+”“健康+”等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其次是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农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整修“农机路”“断头路”,解决机械化进村的难题。此外,针对扶农惠农主体分散、农业大项目投入少,以及金融投放“三农”贷款积极性不高的现状,他认为需要创新投入和使用方式精准扶农,通过政策资金引导,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庄宅基地整治节约用地,以入股、联营等方式,共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农村三产融合项目。
省人大代表陈长贵:发展农村要坚持“生态优先”
来自肥东县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村的省人大代表、小陶社区党总支书记陈长贵对于如何进行乡村建设有着自己摸索的经验。“
发展农村和农业首先要坚持生态优先。因为只有生态,才有健康产业;只有健康产业,才有高质量生活;只有高质量生活,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他以小陶村建设为例,该村结合文明创建对水源和养殖区域进行整治,发展生态林业,新建 350 亩绿色生态景观林。
为了服务好企业和本村农业经营主体,小陶村不仅成立了农村劳务合作社,对接企业用工;还积极帮助回乡创业的稻虾养殖、经果林、瓜果蔬菜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规范种植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利用高速道口和文化旅游大道的交通优势,发展休闲旅游和康养项目,使小陶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此外,社会资本也在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该村用资产、资源溢价与社会资本对接,成立安徽小陶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拟名),注册资金5000万元,村集体占股份 51%,引入社会资金 2000 万元,占股份 49%,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资本。
省政协委员匡健:振兴乡村 关键要聚人才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有大量的群众参与,有充足的人才引领,最终还要落脚到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上。”对于以前农村的情况,省政协委员匡健概括为“农业大而不强,农村广而不美,农民多而不富”,要扭转这样的局面,他认为“人”将是最关键的因素。
首先是要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到人居美。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来谋划和推进。匡健以他任职的无为县为例,该县当前正在大力实施7个“一体化”,包括城乡的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燃气、公交和阅读、医疗卫生服务的一体化。其次要实现人气旺。乡村是否振兴,有没有人气是一个风向标。乡村的人气,必须靠产业的发展来集聚。农业产业的发展,当前要以品牌为引领,着力打造标准、供应链和营销三大支撑体系,力争在农业的规模化和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上有所突破。
聚焦农村人才的内育外引,达到人才聚集,这是振兴乡村建设的关键。农村的发展,最紧缺的要素就是人才,特别是在农业科技人方向。他建议应该打造由农业科研院所专家领衔、农业部门技术人员为支撑、农业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基础的梯形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省政协委员喻荣虎:乡村旅游 要高标准有特色
“现在很多乡村旅游规划布局缺乏统筹考虑,在开发建设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只是简单的盲从和效仿;有的产品单一缺乏特色化。”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乡村旅游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但当前的乡村旅游却存在着同质化高、留人难的问题。对此,喻荣虎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应该从规划、旅游用地获取、特色化等多方面考虑布局。
首先规划上要“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实现通电、通路、通水、通网络、通广播电视,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这样的乡村游才能留得住人。他以浙江为例,有的环境整治工作农民力量达不到,如道路、光纤、污水处理等,这就需要政府调用公共资源来逐步解决。其次是要有自己的特色,乡村要挖掘自己的优势来发展旅游,而不是一窝蜂地复制某一种模式。现在农村的“三变”改革、“三线”划定改革、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这些都将给有特色资源的农村,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以前乡村旅游获取用地主要是通过征收将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建设用地,再通过出让的方式来解决。集体土地通过征收变成国有土地后,乡村生活、乡村风土人情的载体也就不存在了,‘乡村性’没有了,乡村旅游也就没有了生命力。”不过这个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将有望得到解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将会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但孝妍 崔雪美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张晓嵘 刘旸 吴碧琦 姚一鸣 韩诚 叶晓 项磊/文 王从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