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耿学梅把目光投向城市困难群体。她经调研发现,一些特别困难的群体本身抵御风险能力差,后续发展能力弱。因此,耿学梅建议,建立城市困难群体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城市困难群体救助存在“不畅”
“目前,国家针对农村困难群体采取的精准扶贫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农村贫困人口逐步脱贫。”耿学梅说,但在城市,同样存在一些特别困难的群体,主要是家庭成员因病因残导致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致贫,以及因病支出致贫。其中,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问题比较突出,安徽省43.3 万的城市低保人群中,有4.16万人是因病支出型贫困。
“城市居民没有生产资源,一旦没有收入来源,生活会更加困难。”耿学梅认为,目前对城市困难群体的救助工作,面临着两大难点,“一是城市困难家庭精准识别难,‘信息孤岛’制约政府帮扶。”她说,现代社会已经无法仅凭肉眼核实家庭情况,需要结合信息化手段排查家庭收入,但涉及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信息核查比较困难;“二是城市困难群体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耿学梅说,城市困难群体尚缺相应兜底政策,而且当前针对城市困难群体的单项救助制度虽已形成,但各项救助制度之间,救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制度之间衔接不够,存在制度“碎片化”问题,社会救助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打破“信息孤岛”完善救助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耿学梅给出了相应建议。“建立协同信息共享平台,精准识别城市困难群体。”耿学梅说,在保障不侵犯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打破部门间“信息孤岛”,共享困难群体银行存款、证券投资等家庭财务状况,以及医疗消费等情况,更精准地识别困难群体。“建立城市困难群体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耿学梅说,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综合构建和完善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失业、义务教育、住房、医疗、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在内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框架,使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还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救助。”耿学梅表示,加大培育社工群体,以专业力量介入社会救助。在现有社会救助体系难以满足城市困难群体救助需要的情况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社工机构开展社会救助。
崔雪美 但孝妍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项磊 钟虹 魏鑫鑫 刘旸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