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2018年,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安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亮点频出的一年。近年来,我省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督察,蓝天保卫战首战告捷,并出台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巢湖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攻坚战的方案。天蓝了、水清了,老百姓享受着生态环境提升带来的美好生活。
去年,我省空气质量大有改善。这是2018年9月2日,庐江县龙桥镇沿湖农业生态示范园。
亮点频闪
“蓝天保卫战”首战告捷
对于2018年的安徽空气环境质量,许多人都有着同样的感受:空气质量更好了、优良天数更多了。
“2018 年,我省的 PM2.5 比 2017 年下降了12.5%,多年来首次实现较大幅度下降。”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的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安徽蓝天保卫战首战告捷。在全省气象条件与上年整体相当的情况下,大气污染指标实现“两下降一提高”,全省 14 个未达标城市(除黄山、池州)PM2.5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 12.1%;全省 PM10 平均浓度为 76 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 13.6%,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 71%,比上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年度考核目标任务。
去年,全省水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则实现了“一下降两提高”,国家控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 75.2%,较 2017 年提高 3.5 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 1.9%,较 2017 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全省城市建成区226个黑臭水体共有 187 个达到“不黑不臭”的目标,消除比例为82.7%,较上年提高了19.6个百分点,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在推进净土保卫战工作中,全省于去年基本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初步掌握我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同时推进禁止洋垃圾入境工作,实现全年全省固废进口企业数量和进口量较上年双下降。
政府实招
督察整改解决突出问题
2018年,为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我省组织开展了两轮现场督查。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通报,并将整改不到位或出现反弹的问题重新纳入整改清单。
也是在这一年,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对合肥等 8 个市开展第二轮省级环保督察,重点督察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和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2018年底前,已向8个被督察市反馈督察意见、移交39起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线索。通过开展省级督察,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为助推长江经济带建设,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实施意见》,着力构筑沿江1公里、5 公里、15 公里“三道防线”。同时,将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建设工程和打造皖江生态文明示范区列入绿色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目前,长江经济带 8 市纳入项目库的重点建设项目共 203 个,总投资 2336.9 亿元,2018 年计划投资 212.9 亿元,计划开工项目42个。截至2018年底,实际完成投资283亿元,开工建设项目50个,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目标展望
减少柴油货车污染排放
2019 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一年。
今年,我省将进一步细化实化蓝天保卫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柴油货车污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巢湖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 7 场标志性战役的任务分工,持续改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对于社会关注的运输结构调整问题,我省计划大力推动“公转铁”“公转水”,提高铁运、水运比例,降低公路运输比例,并开展清洁柴油车、清洁柴油机、清洁运输、清洁油品“四项行动”,切实减少柴油货车污染排放。
为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我省将继续对淮北等 8 个市开展省生态环保督察,实现第二轮省生态环保督察全覆盖。同时强化源头防治,实现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运维监管”三个全覆盖,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信息系统。
在考核奖惩方面,安徽省政府将对各市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继续实行考核,严格奖惩兑现,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考核结果经审定后向社会公开,并交组织部门作为对各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专家良策
资源共享以便“对症下药”
“加大园林绿化、老旧小区改造、污染企业治理,这些年安徽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目共睹,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震表示,许多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已经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与以前相比是很大的进步。
安徽的水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丰富,张震建议说,我省在今后的生态环境建设中,要在以上几个方面加大资金、政策倾斜力度,同时注重多部门协作及数据资源共享,以便对各类环境问题“对症下药”。“以土壤治理为例,由于工矿企业的存在,我省部分城市土壤的重金属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张震表示,在这项工作中,农委、生态环境、国土等部门应当整合并共享相关数据,为土壤治理提供依据。
近几年,我省的秸秆禁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张震认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仍是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举措。
“皖北地区是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从生态的角度来说,除了秸秆还田,也有许多其他的方式可以尝试。”张震介绍说,自己曾经于2016 年底至 2017 年初进行了秸秆综合利用的调查,由于秸秆还田之后土壤的承受能力有限,认为我省可以采取土地轮休、收集后进入造纸厂、制作成肥料等方式,拓宽秸秆综合利用途径。“2018年,我省出台了《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18 年—2020年)》,提出了优化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探索实行轮作休耕制度等。”张震表示,政策的出台将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的形成,也是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举措。
百姓愿景
更加注重解决身边问题
余泽君是安庆市太湖县转桥村的村民,也是一名基层党员,这几天,他在浏览新闻的时候注意到了这样一条信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讲话中着重提到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我们安徽作为内陆省份,这几年在环境治理方面也做了很多实事,光是我们村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余泽君说,自从实行了“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农村垃圾治理方式,村民们都主动地把生活垃圾放到垃圾桶里,以前那种随处扔垃圾的习惯正在悄然改变。“还有我们家门口的小水塘,以前里面都是白色垃圾,现在都清理干净了,水塘周边还种上了绿植。”
身边的这些改变,让余泽君切切实实感受到生态环境提升带来的好处。未来,他最期待的就是农村的旱厕改造。“旱厕改造是改善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感的一件大事,在提高空气质量、治理重污染企业的同时,希望我们省的生态环境建设能够更加注重解决老百姓身边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