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昨天上午,记者从亳州市农村敬老院改革通气会上获悉,亳州市利用乡镇卫生院、敬老院建设成果,打破行业壁垒,从实行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入手,全面推行乡镇敬老院移交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统筹资金资源、促进系统集成,走出了一条“医护养”融合发展新道路,初步实现了五保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兜底有保障”的目标。
昨天,亳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李胜辉在通气会上说,失能五保老人是脱贫攻坚中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而敬老院不能看病、卫生院不能养老更是农村五保老人医护养老面临的难题。“亳州市乡镇敬老院现有床位20950 张,在用7461 张,使用率为35.6%;全市卫生院开放床位共6228 张,使用率达79.01%。”李胜辉表示,敬老院床位闲置较多,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全市乡镇拥有护工124人,年龄在60 岁到69 岁的有50 人,且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仅能承担清扫工作;由于经费较少、设备简陋、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较差,失能五保老人的生活起居无法得到有效照顾,有的因长时间卧床生了褥疮。
记者从通气会上获悉,针对这一难题,亳州市在深入调研论证基础上,坚持试点先行,采取乡镇敬老院移交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的举措,实现了入住敬老院的失能五保老人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一体化,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救治、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专业化、全方位服务,让他们安享晚年。
目前,全市1096 名失能五保老人中,已有939人入住移交后的敬老院,部分老人经精心医疗照护已实现生活基本自理,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入住率、满意率也大幅提高。此外,按照“低门槛、全覆盖、保基本”的原则,对乡镇敬老院在完成保障对象供养需求后空余的床位,比照全自理五保老人供养标准收费,面向全市接收能自理的老人,以提高养老资源利用率。
目前,该市142 个乡镇敬老院中已有127个完成改革并挂牌运营,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了对全护理、半护理、全自理五保老人及社会养老的全面覆盖,实现了医疗护理与养老的有机统一、融合发展。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毛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