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的位置:安徽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安徽新闻 »

安徽钻探专家朱恒银44年坚守一线 1年200多天在野外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从地表到地心,他让探宝‘银针’不断挺进,一腔热血,融进千米厚土;一缕微光,射穿岩层深处。他让钻头行走的深度,矗立为行业的高度。”这是3 月1 日晚“大国工匠2018 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的颁奖词,是对我省钻探专家朱恒银数十年如一日在钻探事业上的坚守的最好诠释和写照。日前,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走近朱恒银教授和他的同事,通过他们的分享和讲述,一起探究朱恒银教授从普通工人到大国工匠的成长之路。

“钻”地质深度 “探”技术高峰 ——记朱恒银

小试牛刀,从此一发不可收

1976 年,朱恒银通过招工来到地质队成为一名钻探工人,那时的他,是人们眼里的“小朱”。当时在野外钻探施工条件很艰苦,住的是油毛毡子茅草屋,吃的是土豆加杂粮,甚至连工作服都是补了又补。一个班只有一把手电筒、一台收音机,那是为了更好地查看机台和收听天气预报。

当时,钻机安装全靠人拉肩扛,年轻的小朱每次扛完钻机都会累得大汗淋漓,此外还要三班倒上钻机、拌泥浆,搅拌一次需要两个多小时。

朱恒银说,当时真是累得跌倒了就不想再起来。人力搅拌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经常搅拌不匀发生沉淀。能不能设计一个自动搅拌的机器,减轻大家的劳动强度呢?虽然当时的朱恒银对地质构造、机械设计知识完全是个“门外汉”,但他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不断琢磨起来。他在工地上随身带着小本子,不停写写画画;夜晚就去找所有可以找到的专业书籍,认真学习揣摩。每当夜深人静时,一盏马灯,静静地陪伴着刻苦的小朱。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小朱的“搅拌器”实验成功!简陋的工地沸腾了,大伙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小试牛刀获得成功后,朱恒银的创新发明动力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在长期一线的摸爬滚打实践中,他深深地懂得一线需要的是什么,也在一线实践中获得了宝贵知识。“结合实际,刻苦钻研”是他成功的法宝。他在钻探一线完成的8 项革新项目,均获得省、部、局级“五小”成果奖。他在自主创新路上坚定地走着:“单点定向仪”“随钻定向仪”“受控定向钻探技术”“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研究”“新型金刚石长寿命钻头”等等,每一次创新、发明的完成,都让他兴奋不已。

“钻”地质深度 “探”技术高峰 ——记朱恒银

千里驰援,地质神兵传佳话

2003 年7 月2 日,上海地铁四号线地面塌陷事故现场,两座8 层大楼发生沉降和倾斜,近在咫尺的黄浦江防波堤和20层高的税务大厦也面临严重威胁。而糟糕的是,外请的一支施工队伍抢险失利。情况万分危急!

朱恒银接到求援电话后,带着技术人员火速抵沪参加抢险。当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朱恒银和技术人员冒着高温酷暑,对工地险情先进行了勘探会诊,然后很快拿出了处理办法。经过10 昼夜紧张施工,他们终于成功遏制了地面继续沉降的险情,将一场灾难化于无形。一战成名,朱恒银和他的团队因此被上海媒体称为“安徽地质神兵”。

“5·12”汶川地震后,国家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正式启动。朱恒银利用自身独特的钻探技术优势承担了科学钻探3 号孔任务。当时汶川地区4、5 级余震不断,该孔又位于地震断裂带最核心部位,属国内外罕见复杂地层,而且该孔因地学研究需要,岩心采取率要达85%以上。都说“上天不易,入地更难”,何况要在这种极度恶劣地层、极度危险环境下钻探?为此,有好几拨钻探队刚钻进几百米,实在打不下去了,不得不打道回府。

当然,朱恒银团队在钻探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钻孔钻至1175.4 米处与1186.77 米处均发生事故,钻进工作一时陷入困顿。“我手机24 小时不关机,每天要他们汇报钻进状况。无论如何,一定要啃下这块难啃的‘骨头’。”朱恒银说,为此,团队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与攻关,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冒着余震危险连续作业,确保了岩心的原状样和94.6%岩心采取率,钻进深度达1502.30 米,超过了原设计孔深,攻克了罕见复杂地层钻进、大直径取芯和高应力下钻孔护壁等重重技术难关,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

坚守一线,岁月从不负韶华

44 年来,朱恒银痴心于钻探科研并屡获殊荣。说起一年里有200 多天在野外、44 年间有近四分之一的春节在野外工地度过,朱教授轻描淡写,仿佛在说别人的故事;但是在说到老母亲临终时不在现场一事,已经年过花甲的朱恒银突然落泪,哽咽着说不下去……

上世纪50年代,朱恒银出生于六安市舒城县高峰乡一个偏僻的小镇上,10 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靠着勤俭辛劳将他们姐弟仨养大成人。朱恒银从小学到高中穿的都是母亲做的布鞋,上学全部由国家资助。

1983年,母亲卧病在床,朱恒银在霍邱李楼铁矿搞定向钻探技术攻关项目脱不开身。母亲病故的电报送到朱恒银手里时,已是许多天以后了。这成了朱恒银永远的痛。在朱恒银的办公室里,有个行李箱,箱子上面放着一双厚实的旅游鞋。这些家当可不是旅游用的,朱恒银说:“只要一个电话,我拖起箱子、换上鞋子就走。”据统计,44 年来,朱恒银有10000 多天从事野外钻探工作,走遍了大江南北,参加了许多大型、特大型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

而让朱恒银非常自豪的是,他和同事在霍邱找到了储量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五的特大型铁矿,在金寨找到了单矿体储量世界第一的金寨沙坪沟特大型钼矿。朱恒银亲手设计施工了近千个钻孔,完成地下钻探工作量约50 万米,创造了没有报废一个钻孔的奇迹。

“钻”地质深度 “探”技术高峰 ——记朱恒银

激情澎湃,老骥伏枥仍奋蹄

多年来的坚守,让朱恒银收获了事业的丰收。巨大成就的背后是澎湃的激情和辛勤的汗水。

在办公室,朱恒银展示了十几本工工整整的工作笔记,“工作中遇到哪些问题、有哪些收获,我都会一一记下来。”他说,“这样的工作笔记,家里还有半箱子呢。”在朱恒银家的阳台上,记者见到了半箱子的工作笔记。这口箱子已经跟随朱教授30 多年,箱子的衬里上还贴着一张1978年的报纸。

44 年来,朱恒银对地质钻探施工和科研工作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白天守工地,晚上搞设计、写报告、改论文等,从来没有享受过真正的节假日。朱恒银时常为了解决一项施工难题,吃不香、睡不着。一直到现在,朱恒银还有这样一个习惯——枕头旁边放着纸和笔,“搞设计、写论文如果卡壳,有时候半夜突然有了想法,我就立刻开灯把这些思路记下来。”

让同事难以忘怀的是,2010 年朱恒银着手编著两部深部钻探技术著作后,每天晚上熬到深夜,终于用3 年时间完成了大约100万字的著作。

44 年来,朱恒银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重大工程和研究项目达10 余项,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作为首席专家编著的《深部矿体勘探钻探关键技术方法研究》,将我国小口径岩心钻探地质找矿钻探深度从1000 米以浅推进至3000米以深的国际先进水平。这项研究成果在国内10 余个省及多个矿区推广,为我国深部找矿的突破作出重要贡献,为国家创造了上千亿元的经济价值。

今年,64 岁的朱恒银被单位返聘两次。他表示,只要身体允许还会再干下去。“钻头的目标只有一个字:钻!我相信,只要钻下去,肯定能钻出个名堂。”对于地球深处的奥妙,朱恒银仍然充满好奇和探究的冲动;面对未来,这位已经年过花甲的老人仍激情澎湃……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赵明玉(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吴月峰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点击排行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我爱看图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