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安徽新闻

【辉煌70年 安徽谱新篇】个体户诚信经营 努力闯出一片天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借来的1500 元,是上世纪80 年代,李强开第一家服装店的全部资金。凭借着“诚信”二字,李强陆续在涡阳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服装世界,高峰期时,拥有五家门店、多个服装品牌的代理权。如今,身兼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安徽省个体民营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涡阳县政协委员等多个职务的李强更热衷于做“服务”工作,为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今年8月,李强获“第五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称号。

借来1500元开服装店

李强的创业经历,那是从摆摊开始的。改革开放初期,李强从外地进服装来涡阳,然后和母亲摆个地摊卖。因为当时商品流通较少,服装很畅销,但也担着一定的风险。“遇到有人来查,就赶紧跑。”李强说,那时候经商还有“投机倒把”的说法。

1986 年,李强才算正式当上了老板。当时,他借了1500 元,在涡阳腾龙潭水上商场开了一家服装店,然后前往上海、常熟进货。李强清楚地记得,那个年代,涡阳还没有直达上海的车子。“先要坐车到蚌埠,再转车去上海。”李强说,进一趟货下来车费、吃饭,也就20多元。

因为商店并不多,而涡阳作为人口大县,消费需求又很旺盛,李强进回来的衣服,经常是被抢购一空。“记得当时进过一款女装,是上海流行的红色背心,货到我们涡阳后,大家抢着买,还引起了一股小潮流。”

李强凭借诚信经营,成为涡阳出色的个体商户。图片摄于1997年左右

主动补了上万进货款

在李强家买过衣服的人,往往都成了他的回头客。因为,他们都认准了李强是一个“诚信”经营的店家。

有一次,店里有顾客来买风衣,实际价格280 元,顾客却付了380 元就匆匆走了。李强发现多付的钱后,急忙追了上去,把多出的100 元钱还给顾客。顾客当时很感动,此后,也就成了李强的老主顾,还拉着亲戚朋友一起来。

这样的事,李强还干过不少。有一回,李强去上海进货时,看中了一款T 恤衫,便进了50 件回来销售,但几天后,就有顾客反映衣服拔缝。李强不仅为这一位顾客现场退款,还在店里张贴告示,只要购买了这款T恤衫,想退的都可以退款。

这一次,李强损失了3000 元,还被一些同行讥笑为“傻瓜”。但李强并不认为这是傻,而是一家商家诚信经营应有的态度。

不仅对本地顾客如此,李强外出进货时,一样秉承着“诚信”二字。有一回,李强到南方去进西服,拿货回到家后,经过盘点,发现厂方少收了18000元的货款。

李强立即打电话给厂长,说明了货款少收的情况,厂长不相信,还让会计再次核算,确实如此。厂长当即就承诺,“以后皖北的生意就交给李强做,信得过!”

很早推出信誉卡销售

如今的淘宝店几乎都有“七天无理由退换”的保障,不过,李强早在1992 年,就推出了一个类似的“信誉卡销售”,这在当地还是第一家。“印了一个红色小卡片,上面写七天以内觉得商品不合适、不满意或有质量问题可以持卡全额退换。”

李强说,这一招,是他从外地学来的,没想到,在当时给自己带来了不少生意。后来,他还积极在其他个体户中间宣传信誉卡,开展“户户讲道德、店店无假货”活动,落实“消费无风险,满意在市场”等。这一行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也为促进涡阳县个私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李强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从一家小门店,一度开到五家门店,代理多家服装品牌,李强也成了涡阳当地“先富起来的人”。

“先富带后富。”李强没有忘记这句话,如今,李强抽身商业,投身到为个体户服务的幕后去了。对于生意人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贷款难。他曾利用自己的人脉与资金,为多名商户提供贷款担保。还以涡阳县个私协会副会长的身份主动与银行进行沟通、协调,为100 多名会员办理相关手续,及时办理了贷款。

上个月,李强又获得“第五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荣誉称号。“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其他人共同富裕。”李强坚定地说,他会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努力前行,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朱庆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