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安徽新闻

地下千米的铜矿开采人(组图)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铜陵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 余年。位于铜陵市郊的冬瓜山铜矿是开采深度逾千米的深井矿山,在这里,每天有两千多名矿工奋战在地下矿井里,辛勤劳作。近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来到冬瓜山铜矿,走近地下千米深的铜矿开采人。

矿工开着大型铲车在千米深的地下开采铜矿。

一名矿工在等候下井作业。

安全帽、自救器等是井下作业必备品。

换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带上手电筒和自救器等装备,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上午十点多记者沿着铜矿正52 米井口走进长长的巷道。迎面走来数十名穿着橘红色工作服的矿工,他们开始交班。坐上矿井电梯,一路向地下,很黑,只听见耳边传来“呼呼”的风声。

矿工们乘电梯到达地下数百米深。

千米深的开采区作业车辆多,路口设有红绿灯。

地下采矿区专门配备了电话进行联络。

“如果感到不适,就往肚子里咽口水,这样会好一些。”一旁的工作人员不时提醒记者。几分钟后,电梯缓缓停下,眼前灯火通明,豁然开朗。“-730 米”,一个白底红字的牌子悬挂在电梯口。“这是地下730 米深。”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走进矿道。矿道很宽,可以并排行驶两辆越野车,矿道很长,一眼望不到头,宛如一座“地下城”,矿道纵横交错的地方还有红绿灯控制。矿洞里温度很高,记者没走多远已汗流浃背。随后,工作人员带领记者乘坐改装定制的井下运输越野车,沿着矿道一道斜坡向下,来到“-960 米”的采矿区。因为这里通风条件差一些,作业面温度高,记者手中的照相机镜头已有了雾水。现场,矿工们分工有序,正忙着采矿,机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乎听不见自己的说话声。

上午10点多,工作人员挑着饭菜送往千米下的矿井。

矿工们换下的衣服有专人清洗,每个都有自己的姓名牌。

“作业人员在下井前需进行电子指纹安全答题,如若三次答题错误,当日则不被允许下井,与此配套的还有定位确认管理平台、井下泄漏通讯系统、主要工作场所电视监控系统等。”工作人员介绍,安全是头等大事。矿道里设有员工休息室,配备了空调、电话等。矿井下同时作业的人员最多不超过1000 人,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

特制的越野车,行驶在地下千米的矿洞里。

据介绍,冬瓜山铜矿是铜陵市开采深度逾千米的深井矿山,已探明地质总储量1 亿吨,铜金属储量占安徽省的40%,生产规模为日采选矿石13000吨。产品主要是铜精矿、硫精矿和铁精矿,还伴生有金、银等。铜矿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岩爆地压微震监控系统,实现了井下地压活动的连续实时监控与记录,以最大程度保证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王从启 摄影报道 图片编辑 杨晓玲


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