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以前发黑发臭,现在这么干净,还以为是放了自来水呢。”日前,在宿州市龙河岸边,80 岁的陈若杰表达了对河水改善的惊喜。记者从省住建厅了解到,目前我省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已超80%,预计今年底将达90%以上。
昔日“龙须沟”今变清水流
日前,记者在宿州采访时看到,曾经发黑发臭的龙河,现在却变得清澈干净,让不少市民惊呼“奇迹”。在宿州经开区金海街道办事处对面的龙河闸附近,市民陈先生和同伴正在清澈的河边钓鱼。他说:“龙河水质最差的时候像酱油一样,几乎没有鱼,即使偶尔钓上来一条也不能吃;现在水好多了,钓鱼的人也多了。”
在龙河金海大道桥附近一小区广场边,萧先生告诉记者,他来宿州已经有两年时间,见证了龙河的变化,“以前河水不仅发黑还有臭味,在河边散步都不太舒服。现在就好多了,河水清澈没有味道,岸边树很多,成了大家散步、休闲的好地方。”
在龙河金海三路桥附近,80 岁的陈若杰告诉记者,走在清澈的龙河边,他还以为河里放了自来水,“变化太大了,以前哪能相信这条河能变得这么干净。”
龙河治理项目相关负责人孙迎告诉记者,龙河并没有通入自来水,而是经过了清淤、截污和生态修复处理,“清除了过去沉积的污染物,并将沿线污水截至市政管网,再经过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工程,才让龙河变清了。”
在宿州经开区金海街道办事处对面的龙河闸附近记者看到,不少生态修复设施为河水增加了自净能力,其中有喷泉和推流曝气设备,不断加快河水循环,为水体增加溶解氧,增强水体自净能力;还有一座可以旋转的“水上花园”浮在河面;在龙河金海三路桥、金海大道桥等区域,记者还看到了几十个布设在水底的沉水曝气装置,以加强水体流动、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从而保障河水一直清澈下去。
龙河生态修复工程相关负责人钟潜学告诉记者,为了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他们采用了生态浮动湿地技术、水生植物种植、人工增氧等技术,来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超九成黑臭水体将被消除
城市黑臭水体是老百姓身边的污染,也是影响百姓生活的城市病之一。省住建厅城建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除黄山外的15 个市的建成区共有231 个黑臭水体。为了消除黑臭水体,我省各地开展了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补水活水、长效管理等五大工程。
据悉,截至9 月,消除黑臭、达到“初见成效”的有189 个,累计消除黑臭比例超过80%。一批已经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开始像龙河一样焕然一新,清澈见底,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景观河。
据介绍,目前验收组正在全省各地开展检查验收,预计到2019 年底,我省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将达到90%以上;到2020 年,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为了防止水质反弹,省住建厅城建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建立健全水体水质长效管护机制,让这些市民身边的河流“长制久清”。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