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时值12月,天气寒冷,但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姥桥镇官塘村却是一片“春意”,因为官塘村瓜蒌生产基地投产的第一年就喜获丰收,1.1万斤瓜蒌子已经收获完毕,等待销售。
“今年我们种植了165 亩瓜蒌,预计将为村集体带来50 多万元的收入,带动23 名周边村民及贫困户实现务工收入8 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 元以上。”官塘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村党总支第一书记肖尚文说,官塘村根据郑蒲港新区产业规划布局,结合马鞍山市“百企帮百村”活动,利用山鹰国际控股公司捐赠的100 万元和郑蒲港新区专项扶贫资金76 万元,建设了瓜蒌产业基地项目,实现了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丰收。
不仅仅是官塘村,郑蒲港新区白桥镇红旗村在对土地进行流转建设瓜蒌产业示范基地的同时,鼓励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劳动,让贫困户和一般农户在示范基地参与田间管理,获得务工收入。瓜蒌收获后,红旗村根据市场行情给予贫困户一定的种植收益,保证集体收入稳定增长,促进贫困户增收。
“今年,我在村里菊花产业基地干活,每个月有3000 多元的收入。”说起今年的收入情况,白桥镇大许村贫困户刘家海喜上眉梢,他和另外两名贫困户长期在基地务工,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这让他很高兴。今年,大许村建设了80 亩的菊花产业基地,菊花收获后,由大许劳务公司负责设计包装盒并推广运营,以提高产品附加值,预计实现产值20 多万元。
今年以来,郑蒲港新区坚持把资金投入和项目引领作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主要抓手,重点向集体经济薄弱村、贫困村倾斜,差异化、分类型指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2 个村(社区)今年底前全部“消薄”、3 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 万元以上。
柴胜松 张彦飞 丁刘彬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金学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