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安徽新闻

金寨志愿者代扫烈士墓:68万老区人民都是英烈的后代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腔热血祭先人”。金寨是红色热土,每年清明时节,大约660 位红军烈士后代会从四面八方回到金寨祭扫。然而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烈属难以成行,尤其在湖北武汉生活着大约20名金寨烈属,扫墓之事更让他们惦念。

“疫情阻隔不了亲情,老区忘却不了英烈,68 万老区人民都是英烈的后代!”记者了解到,4 月1 日,来自金寨县直单位的50 名退役军人和民兵预备役志愿者在金寨县烈士陵园代扫烈士墓。除了县城里的代祭扫,凡是有烈士纪念设施的乡镇都发起了镇村干部等志愿者开展祭扫活动,清明追思,家国永念,英雄不朽。

烈士后代无法回乡

董国华是金寨籍老红军、开国将军董洪国的儿子,现生活在湖北武汉。

“每年清明,我们兄弟姐妹们都会一起到金寨给父亲扫墓。”董国华说,从武汉到金寨交通很便利,不管是高铁还是高速都非常方便。并且金寨还有一些亲人,回来的时候也可以和亲人们一起聚聚。

记者了解到,2017 年3 月31日,董国华还陪同母亲——董洪国将军夫人吕斌以及兄弟姐妹一起回到金寨,向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县党史县志档案局、县革命博物馆、县图书馆、南溪希望小学、栗湾小学等单位和个人捐赠《从铁匠到将军——董洪国将军回忆录》。

志愿者们在金寨县烈士陵园擦拭烈士墓碑。(受访者供图)

“我们和金寨联系很多。”董国华说,每年清明时节回金寨也是大家的一个共同愿望。然而今年受疫情影响,他不能回去为父亲祭扫,心里十分惦念。

像董国华一样惦念着清明回金寨祭扫的烈属还有很多。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金寨是中国红军第一县,革命战争年代,全县10 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大约占了全县四分之一的人口,其中在册革命烈士达1.1 万人,占安徽省烈士的五分之一。金寨还是全国第二大“将军县”,走出了600 多位高级将领。

金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张乔告诉记者,往年清明时节,大约660 位红军烈士后代会回到金寨祭扫。他们有的在国外,有的在祖国四面八方,其中生活在湖北武汉的烈属大约有20人。

金寨老乡代为祭扫

“今年疫情阻断了回乡之路,但无法阻断我们祭奠先烈的脚步。68 万金寨老区人民都是英烈的后代。”张乔说,为了却红军烈士后代无法返乡祭奠先烈心愿,4 月1 日,来自县直单位的50 名退役军人和民兵预备役志愿者,以“致敬· 2020 清明祭英烈”为主题,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清明”祭扫活动。

记者了解到,金寨县烈士陵园是展示先烈丰功伟绩、传承老区红色基因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陵园占地380 亩,融塔、馆、堂、园、碑、场于一体。红军墓园安葬着老红军和革命烈士166 位,其中将军34 位。志愿者们在烈士纪念塔前集体默哀、三鞠躬致敬,每人献上一支菊花表达瞻仰之情,然后分成5 个组进入红军墓园,分别为五个分区166 座红军烈士墓献一盆鲜花、擦一遍墓碑、敬一个军礼、唱一首红歌、拍一组照片。然后通过微信群,联通烈士亲属,发送现场祭扫照片。

“今年情况特殊,我们回不去,没办法。”董国华通过照片看到志愿者们在父亲墓前祭扫后非常感动,“他们做得非常好,我们很感谢。”

在微信群中,很多烈属也表达了感谢。革命烈士李虞南的儿子李重新留言称,“虽然我们远隔千山万水,但我们的心在一起。”

张乔说,不仅在金寨县烈士陵园,只要有烈士纪念设施的乡镇都发起镇村干部等志愿者开展祭扫活动。比如,位于斑竹园镇的立夏节起义革命烈士纪念园埋葬着787 位革命烈士,3 日一大早,当地镇村干部30 余人在此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并分组对所有墓碑进行擦拭。

“今年我们还维修改造了七处烈士纪念设施,以后要做到更好的保护。”张乔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出“致敬·2020 清明祭英烈”网上祭扫倡议,引导群众网上献花、祭奠,传承英烈精神,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此外,全县还通过维修改造烈士纪念设施、组织烈士家属撰写家书和纪念文章、举办书法和绘画展览等形式,致敬红军烈士,传承红色基因。

邱双陆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钟虹

新安才汇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