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突突突……”4月27日天刚蒙蒙亮,在泗县黄圩镇三侯村钱曹庄通往镇里的水泥路上,一阵小货车发出的声音就把春日寂静的早晨衬托得喧闹了起来。开小货车的是一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他叫周光雷。提起周光雷,邻居都说:“没想到他家那么困难,反倒脱贫那么快!”
周光雷是三侯村的村民,家里有5口人,父亲年龄大了,身体不好,母亲长年卧床不起,是村里出了名的“药罐子”。上有老人需要服侍,下有孩子需要抚养。守着家中的几亩薄地,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只能勉强维持生活。2014年,村里经过民主评议将周光雷家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政府一系列帮扶政策,生活状况有所改善的周光雷一点也开心不起来。他说:“我有手有脚,还是个壮劳力,现在全靠着政府帮助,面子上太不好看了。”贫困户的帽子戴着不好看,可是如何摘帽让周光雷犯了愁。其实周光雷的忧虑,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曹希贺早就看在了眼里。
曹希贺来到周光雷家,坐在院子里,和周光雷拉起了家常,一起谈起对未来的打算。当了解到周光雷苦于在家没有致富门路的情况后,曹希贺详细解读了贫困群众可以通过小额扶贫贷款发展产业的政策。周光雷听完介绍后,眼睛一亮说:“我正寻思着在镇上做点小生意,解决家里的经济困难,却又苦于没有资金,这个小额扶贫贷款正适合我们!”2017年5月,周光雷用五万元贷款购置了一辆小货车,做起了厨具等日用品批发的生意。有了脱贫致富的“好把式”,周光雷铆足了劲开着货车奔忙在路上。经过半年的努力,周光雷一家在2017年年底就光荣脱了贫。
单珊 张皓月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