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起垄、插秧、回土……6 月15 日一大早,泗县瓦坊乡岳场村村民杨为虎就已经和六七名前来帮忙的村民在自家的红薯地里忙碌起来,田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现年53 岁的杨为虎,身材健壮,精气神十足。2014 年,因妻子患病致贫,杨为虎一家成为了泗县瓦坊乡岳场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妻子患有脑梗,丧失了劳动能力。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也因此欠下外债,一家人的生活过得特别紧。”杨为虎告诉笔者,这几年,看病报销比例高,家庭负担得到大幅减轻,妻子的身体也慢慢恢复。“多亏有了党和政府的帮助,我家才能喘口气,想法子脱贫致富。”
“最苦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往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甜。”杨为虎笑着说,2014 年,他赶上了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在县镇村三级扶贫干部的帮助下,申请到了5 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那时候准备开展种植,正愁资金呢,那笔钱当时帮了大忙。”
由原先的3 亩多地慢慢扩展到如今的13亩,由自己打理到最多的时候需要十四五个村民前来帮忙,在政府的帮扶下,杨为虎的红薯种植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2019 年,仅此一项,为杨为虎增加收入5 万多元,这可把一家人高兴坏了。“栽下红薯苗,就是栽下了新希望!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杨为虎信心满满地说。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户稳步脱贫的根基和保证。近年来,瓦坊乡以“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目标,把发展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支持和引导贫困群众发展土鸡、茼蒿、红薯、金丝绞瓜等特色产业,确保每个村都有主导产业、有项目基地、有带动企业、有脱贫项目、有稳定增收渠道。
“在产业扶贫的引领下,不仅兴了一方经济、富了一方群众,更持续提升了瓦坊乡的脱贫攻坚质量。”瓦坊乡党委书记曹绍东表示,下一步,该乡将继续念好产业致富经、做好特色种养文章,持续拓宽群众致富增收门路。
杨秋秋 高波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 记者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