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讯 又是一年重阳到。登高祈福、秋游赏菊、感恩敬老……其实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更期待社会不断倡导敬老爱老的风尚。晚辈们都会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温暖”爸妈、爱护老人?日前,记者走近了几位中青年人们,看看他们都有什么特别的“妙招”。
人物 1:每个季度自驾带父母出去玩
胡先生是合肥的一名企业员工,父母都60多岁了。他的父亲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母亲则患有糖尿病,除此以外二老的身体并无大碍,而且老两口的精神状态也十分饱满。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胡先生每个季度都会带父母去一两个地方,如今已经累计去过二十多个景点。
四年去了二十多个景点
“第一次带父母出去旅游是在2016年,去了一趟南京。”胡先生回忆,当时一方面是因为有个亲戚在南京住,好多年没有走动了,另一方面也是刚买了新车想开一开。再加上那个时候父母都刚刚退休,赋闲在家,所以一家人自驾三个小时去了一趟南京。 “当时在亲戚家住了两天,虽然只逛了南京市区里面的一些商业街,但是父母都很开心。”从此,他就萌生了经常带父母出去旅游的想法。
胡先生的父母。
胡先生说,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带父母先后去过十多个地市,共参观过二十多个景点。合肥周边的一些休闲度假地,比如滨湖区、长丰县、巢湖市,有时间就会带父母去转一转。
说到印象最深的一次出行经历,胡先生说那一定是去绩溪了。2019年3月中旬,胡先生第一次带父母去了绩溪,一家人在当地的农家乐住了两天,游玩了当地的旅游景点,吃了当地的农家菜。回来后胡先生的父母对绩溪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古建筑群念念不忘,时常提起。2019年10月,胡先生又一次带父母去了一趟绩溪,这一次胡先生没有急于将二老带回合肥,而是将他们安排在了当地的农家乐里住了七天,在接下来的一个周末才将他们接回家。这一次二老真是过足了瘾,回来的路上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那些天的所见所闻,笑得合不拢嘴。
出行前做好“攻略”
胡先生说他带父母出去旅游,大多是以自驾游的方式进行的,经常是一大家子人开着两三辆车到一个地方去住上几天,这些地方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能够帮助老人放松身心。
带两位老人出门,可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每到一个景点,胡先生都会通过旅游景点的网站去和工作人员取得联系,给相关工作人员打一个电话,了解一下该景点有哪些旅游项目,判断一下是否适合老年人游玩;也会通过相关的app,提前查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增减衣物、是否需要携带雨伞等设备。
因为胡先生的父母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所以胡先生在每次带父母出门旅游的时候都随身带着降血压药、降血脂药和一些测量仪器。为了防止糖尿病引起血糖忽高忽低,他也会随身携带一些糖果。同时,为了避免在游玩的过程中与父母走散,胡先生还特意为父母买了可定位手表,不仅可以时时定位,还可以拨打电话进行语音通话。
人物2:不是儿女却用真情温暖“爸妈”
对于即将到来的重阳节,家住合肥丁香家园的“爱心的哥”、合肥好人李明宝又要忙碌了。他已经和一些志愿服务队约好,带着好吃的和舞蹈队去大杨镇的敬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虽然不是“儿女”,但他和其他志愿者们都用一份真情来温暖着这些孤寡老人的心。
李明宝(左一)之前多次看望孤寡老人苗奶奶。
爱心公益活动李明宝已经坚持了多年,看望孤寡老人是他一直以来最关注的一块。考虑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2018年底,他成立了丁香社区李明宝志愿服务队,一共有三四十人,一半是出租车司机,一半是志愿者,大家一起开展志愿服务,重点关注和看望辖区孤寡老人。
这两年,每到过年,合肥市蜀山区丁香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内充满了欢声笑语,李明宝和其他社区志愿者变身“子女”,为辖区孤寡、空巢老人做“爱心团圆饭”,让他们过一个“有儿有女”的新春佳节。
黄汉芹大爷是辖区失独老人,已经八十多岁,二十多年前,独生女因病去世,每到过年,老人总是羡慕别人家团聚的欢喜。社区志愿者精心安排的活动,让他也感受到了团圆热闹的喜悦。
让李明宝印象最深的是孤寡老人苗奶奶,今年因为癌症她已经不幸去世了。在过去的两年里,李明宝经常去看望她,有两次还特意去她家里办了活动,把老人的老朋友都请过来,安排演出给她看。在老人重病期间,只要一个电话,李明宝总是会去接她、送她。 “我们感情很深,她也把我当自己的孩子来看,非常热情。”
人物3:每天一个电话四年几乎不间断
合肥的程文清和爸妈有一个特殊的约定,每天打一个电话。在过去的四年里,身处异地的母女和父女俩,每天总要挤出几分钟到半小时的时间,聊聊各自的生活。这也成为一家人一天里最放松的时刻。
始于一次突发意外
五年前,小程来到合肥工作,父母则在池州的老家务农。 “我是独生子女,所以家里除了爸妈,也没有年轻人了。”小程说,自己刚到合肥的时候,因为是做销售,经常在外奔波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候经常一两个星期都想不起来给父母打电话。
2015年下半年,小程突然接到老家邻居的电话,两天前她爸爸摔了一跤,妈妈的手机也在医院丢了,回家时跟相熟的邻居说了一声,拜托他们打个电话让小程回家帮忙。
“我当时正在外面出差,得知后赶紧请假回了家。好在爸爸的情况不是很严重,一个多月之后就康复了。”回家之后,妈妈支支吾吾地还想故意隐瞒着不把事情说得太严重,原来爸爸背着她又悄悄去邻村打个小工,晚上回来路上太黑摔伤了腿。小程第一次发现,原来家里有这么多事情是自己不知道的。
天天打电话互相了解
有了那一次的突发事件之后,小程就决定每天都要给家里打个电话。 “开始我爸妈还不习惯,觉得没话可说,一两分钟就挂掉了。”
可是说着说着,就有了越来越多的话题。“有时候聊下地里的收成,亲戚家孩子,有时候我也会跟他们说下我自己的情况。”她跟爸妈约好了,出门一定要带手机,晚上八点前她会准时打电话过来,如果不能打,也会提前说一声。 “主要还是想知道他们好不好。”小程说,她主要打给妈妈,但妈妈每次都会开着功放,跟爸爸一起听。有一次,村里的人喊小程的爸爸去打牌,一看时间快到点了,老人家赶紧放下牌往家里跑,就不想错过跟女儿的对话。
前段时间,看到有的年轻人给家里的留守老人装了摄像头,老人们就会在院子里坐上半天,她也很触动。 “我也打算给我爸妈家里装一个,这样还能看到他们的样子。”
殷志强 徐静 余亚明 新安晚报 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 陈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