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只要说到农业技术和农村发展,周福红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他出生于农村,成长在农村,求学于农大,工作在农村,可谓地道的“全农”人。作为明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他26 年如一日扎根基层,足迹遍布明光的每个村落。他说自己甘做农技战线上的一头“老黄牛”,希望通过科技兴农,推动乡村振兴,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周福红(右)在忙碌。
“庄稼不过周末,我就没办法休息”
在明光市石坝镇石坝村富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明眼里,周福红不是在农田里,就是在帮农民解决问题的路上。
炎炎烈日下,有他的身影:越是天热,越是要下田调查农作物苗情,指导农民防治水稻、玉米等高温热害。蒙蒙细雨中,有他的身影:高温高湿容易滋生病害,越是下雨,越是要下田调查,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
周福红常常白天进村入户,跑田间地头,为农民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晚上灯下耕耘,写论文,写调查报告,编写技术规程。“庄稼不过周末,我就没办法休息。”他只好这样跟家人解释。
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疫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周福红也急在心里。大年初二他就带领团队上班,组织人员全力以赴同时打好春季田间管理、春耕备耕和防控新冠肺炎两场战役。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产,立足抗灾夺丰收。不值班时,他就走进田间地头指导春耕生产,应用明光智慧农技3.0 等信息化和土地托管服务手段创新服务,加强指导,强化措施落实。他制定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和春耕备耕明白纸、当前小麦化除技术意见、麦油春季肥水管理技术意见,开展电视讲座4 期,印发各类明白纸2 万份,通过农技气象手机短信系统发送短信通知8.6万条,微信信息1.8万条。
此外,他还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代管、代购、代耕,为种植大户和农户追施返青肥,使用无人飞机统防统治小麦病虫害。帮助嘉丰肥业等农资生产企业和种植大户复工生产和销售,保障农资供应。
人走在哪里,哪里就是农技课堂
虽然不是明光本地人,但谈及当地的农业发展,周福红始终充满感情。明光地处江淮分水岭,农业发展有特点,安徽第二大淡水湖女山湖就坐落在此。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性灾害越来越多,给农民造成严重损失,也给周福红的工作带来了挑战。
为了解决这类气候问题,他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农业适应性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了农技气象手机短信系统,系统用户近2 万人。每当气候性灾害来临,及时发布信息,提出科学防范措施。他引进农作物抗旱品种20 多个,推广了地膜秸秆覆盖、深耕深松技术、山芋玉米起垄栽培、缓控释肥等节水技术、玉米水稻短期播种避开高温热害技术,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减少了损失。
他创新服务手段,推动明光市“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建立了明光市农业技术数据库,开发了农业专家决策系统触摸屏、手机短信系统等手段。通过网络、触摸屏和手机等现代通讯方式为“三农”提供信息化服务,起到农民贴身专家作用,缓解了“最后一公里”农业科普难的大问题。明光市被列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示范基地,信息化成果参加了两届全国“双新双创”博览会,2018年全省信息进村入户现场培训班在明光召开。
当地的农民们总说,周福红走在哪里,哪里就是农技课堂。他创新服务平台,创办了“明光市农民田间学校”、电台“空间课堂”和电视台“绿色田园节目”,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普及,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开展“抱团科普惠民乡村行”活动,普及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集中培训4000 多名,指导科技示范户1000 户,指导合作组织或家庭农场1100 多个;开办空间课堂68次;组织县级以上观摩现场会29次。
技术与知识也给农民的粮食产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张明承包了当地两个自然村一两千亩土地,他告诉记者,自己曾面临同样两块田不同长势、不同病虫害的困扰。“在周福红主任测土配方施肥的针对性指导下,现在我每亩地都增收了一百多斤粮食。”老百姓的获得感也是周福红工作的动力。而他也积极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实践中贯彻十九大精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帮助农民多产粮、产好粮、多增收,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自己只是做了喜欢和应该做的事情”
走进明光市石坝镇铁山村臻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厂区内,随处可闻见艾草的气味,各类艾叶延伸的产品琳琅满目,销往全国各地。
臻艾公司董事长孙延标告诉记者,今年洪水期间,艾草生长受到影响,周福红带着他们下地查看分析,终于等到新一轮的艾草生长出来。
其实几年前,艾草种植在当地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种植经验就像一张“白纸”。周福红“临危受命”,带着研发人员“出去学”“回来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摸索,他研究出的“艾根繁殖”法和“艾苗移栽”法,大大提高了艾苗的存活率。而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做了喜欢和应该做的事情。
周福红有一个“小目标”,目前当地艾草种植面积在全国排名第三,他希望能够带动农民们一起做大做强,在中南部中低产田、荒山区域突出发展艾草产业,打造全国“艾之都”。
这些年,周福红一直坚持树立因地制宜理念,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升兴农。稳定粮食生产,也为特色产业等留足了发展空间。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重点发展艾草、稻虾、甜叶菊、明绿和蔬菜五大特色产业。
在周福红的指导下,当地还在沿湖沿河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壮大龙虾产业。巩固发展甜叶菊产业,做亮“甜叶菊之都”,建设甜叶菊育苗基地,开发甜叶菊茶叶,发展甜叶菊粗加工。
2018 年甜叶菊育苗24 亿株,占全国近80%。稳步增强特色杂粮产业,打造明绿品牌,发展明绿2 万多亩。在泊岗乡、明光街道等乡镇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产业,建设“一棵菜”绿色增效模式示范基地。目前,参与组织成立了明光市艾草、甜叶菊、绿豆、龙虾、蔬菜等协会,一乡一品新格局初步形成。这对有效提高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发挥关键作用,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在谈及农业发展时,周福红把树立生态优先理念放在重要的位置中。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提质增效兴农,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药、节能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绿色增效模式集成技术。在他的倡导下,当地还不断加强品牌建设,组织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 个,绿色食品产地20 个,产品27 个;无公害农产品46 个产地,136 个产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人物档案
周福红
明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科协副主席(兼)、研究员,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科技顾问,安徽农业科普作家协会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科技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滁州市科技特派员。
受到各级表彰40 次,其中省部级12 次,获科技成果奖8 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先进个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农村科普带头人、滁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曾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贡献奖、一等奖、合作奖,滁州市人才贡献奖。他领导的单位和团队也多次获得上级表彰,主要有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团队、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先进单位。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陈牧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