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展望2035年,安徽省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2020年要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近日,中共安徽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 “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根据公布的 “建 议”,我省将在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稳定扩大就业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
国民经济 今年GDP预计接近四万亿元
“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进步,预计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四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六万元左右。
展望2035年,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八个中心区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长 三角平均水平,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省份前列。
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0%,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人民生活 创新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 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新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健全高校科研院 所薪酬激励机制,落实国家有关公务员与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 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 益。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受灾群众、退捕渔民等群体就业工 作,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开展“技能安 徽”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动技工大省向技工强省转变。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 则,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支持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推进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办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企业职工基本 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和职业年金运行制度。加快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落实异地就医结算。
全面推进健康安徽建设。深入实施健康安徽行动,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 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安徽临床研究医院),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 推行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服务,深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提高新建城区、新建小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比重。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 深化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
科技创新 聚力创建合肥滨湖科学城
我省将支持量子科学、磁约束核聚变科学、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生命科学、 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战略性前沿基础研究,探索建立颠覆性技术发现资助机制,形成更多 “高峰技术”。
支持建设量子信息创新成果策源地和产业发展集聚区,在技术源头、技术溢出和产业孵化、产业扩增等环节加快形成量子信息产业创新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量子中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辐射带动全省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支持合肥、芜湖创建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
聚力创建合肥滨湖科学城,高起点规划建设合肥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中区。
交通强省 80%以上的县将通达高铁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轨道上的安徽”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合肥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皖北城际铁路网建设,加快推进沿江、合安九等高铁及巢马、淮宿蚌、六安—安庆、阜淮等城际和市域(郊)铁路项目建设,实现铁路 网覆盖90%以上的县、80%以上的县通达高铁,推进“江淮 城际铁路网”建设。
实施 “翅膀上的安徽”建设工程,完善 “一枢十支”运输机场 体系,加快合肥新桥机场扩建和蚌埠、亳州机场建设,推动黄山屯溪机场迁建,有序推进通用机场建设,争取开展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 实施“通江达海”工程,推动淮河干流入洪泽湖、淮河入海水道二期、 巢湖流域排洪畅通安全、 引江济淮二期、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淮河以 北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长江航道安庆至南京段整治等重大水利航运项目建设; 加快过江通道建设,推进G3铜陵、池州、马鞍山、望江等长江公铁大桥建设。
扩大内需 构建 “安徽123出行交通圈”
我省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发展线上消费、 无接触交易服务,开拓城乡消费市场,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放宽 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支持和鼓励网络平台和各类文化体育场馆、院校运动场地免费或优惠向市民开放网络权限、场地设施。
构建“安徽123出行交通圈”,推动合肥到省内其他设区市、设区市到所辖 县1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合肥到邻省省会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 时覆盖。加强铁路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支持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和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合肥陆港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 范区;支持芜湖宣州机场开展京东全球航空货运超级枢纽港建设;谋划布局京港高铁(安徽)经济带建设。
全面提升高速公路和港口航道通达能力,打造芜湖马鞍山、安庆江海联运 枢纽,建设合肥江淮联运中心和蚌埠、淮南淮河航运枢纽。加快建设合肥、芜湖、蚌埠全国性交通枢纽,推进合肥、芜湖、安庆、蚌埠、阜阳5个国家物流枢纽 承载城市建设,争创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 运行体系。
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20家以上年销售额超百亿的大型商贸流通 企业。打造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和应急物资储备基地。
国土空间 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为推动各区域板块协调发展,我省将深入实施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合肥产业发展向合六经济走廊和合淮、合巢、合滁产业走廊优化布局,构建一小时通勤圈、一体化产业链、一卡通服务网,支持合肥都市圈与南 京都市圈协同发展、与上海大都市圈对标对接、与杭州和宁波都市圈互动互 补,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提升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质量建设江北、江南新兴产 业集中区,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对标江苏苏南、浙江杭嘉湖,建设成为长三角的“白菜心”。大力推进皖北振兴发展,支持皖北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建设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力推进皖西大 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发展适应性产业和特色经济,打造全国重要的特色优 势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旅游康养地;深化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支持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支持黄山、池州等市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支持合肥 “五高地一示范”建设,高起点建设合肥滨湖新区,朝着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支持安庆、阜阳、蚌埠、黄山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持马鞍山、 铜陵、滁州、池州、宣城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支持亳州、宿州、六安打 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支持淮北、淮南打造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
长三角一体化 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建议提出,我省要深度参与长三角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共同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协同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大力推进沿江高铁武汉 —合肥—南京—上海段和合新高铁、宁宣、滁宁、宁马、扬马等城际铁路建设,谋划推进G60科创走廊高速磁悬浮通道合肥—芜湖试验线。 协同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探索建立权责清单“长三角一单”, 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 “一卡通”。
协同推进长三角地 区立法、执法、司法协作,共建法治长三角。协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 利共享,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合作共享,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推进医保一体化和养老托育合作,打造长三角文化旅游休闲康养 示范基地,共建长三角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 推动建设平安长三角、诚信长三角。
绿色发展 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我省将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强化控煤、控 气、控车、控尘、控烧措施,制订实施一批地方排放标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持续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 消除劣Ⅴ类水体和城市黑臭水体。 升级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 把“新安江模式”推广到全省重点流域和森林、湿 地、耕地、空气等生态领域,完善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实 施环巢湖小流域综合治理,高水平建设环巢湖 湿地和骆岗生态公园,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 名片。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