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安徽新闻 »

淮南“鸳鸯湖”成为生态文明名片,政协委员建议建立候鸟保护公园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近年来,每到秋天,就有数百只野生鸳鸯不远千里,长途迁徙到淮南市大通区园艺路东侧采煤沉陷区越冬,这里被当地人称为“鸳鸯湖”,成为淮南“网红打卡地”,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此,淮南市政协委员孔菊在1月4日的政协淮南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发言,建议建立候鸟保护公园。

两只鸳鸯在水中栖息。

记者了解到,淮南市不断加大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力度,其中九(龙岗)大(通)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成交尤为突出,使该区域生态环境好转,越来越多的野生鸟类在此生息繁衍,“湖光潋滟接晴空,鸟语风微花气深”已成为淮南生态文明的一张靓丽名片。从2017年底,就有市民发现有野生鸳鸯不远千里长途迁徙到此越冬,数量至今已增至几百只,白鹭、绿头鸭、鸿雁等国家珍稀鸟类也陆续在此栖息,许多市民慕名前去观光游憩,昔日满目疮痍的沉陷区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淮南湿地吸引了鸳鸯前来越冬

然而,随着鸳鸯湖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一些市民在近距离观赏时大声喧哗,有的在候鸟活动区捕鸟,对候鸟造成直接伤害,出现部分候鸟被惊走。“除了个别市民保护候鸟意识不强外,鸳鸯的栖息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孔菊委员在发言中介绍,鸳鸯寻求栖息土的条件很苛刻,除适宜的温度外,需要大面积的水域和成林树木。鸳鸯湖在形成的过程中,原来地面上的意杨林被淹没在水中,水中大片枯死意杨林为鸳鸯提供了良好的树栖环境,与鸳鸯在北方的栖息环境极为相似,但随着湖中枯死树枝腐朽倒伏,水面上可供鸳鸯栖息的树木越来越少,鸳鸯的栖息环境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另外,鸳鸯食物链也在遭人破坏。鸳鸯选择在淮南越冬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有充足的越冬食物,舜耕山脉及周边生长着大量麻栎树,每到深秋,麻栎果成熟后自然脱落,成为鸳鸯越冬的美食。而从去年起,一些周边居民大量拣鸳鸯湖周边的麻栎果卖给商贩,导致鸳鸯没有足够的过冬口粮,生存受到威胁。

几只鸳鸯在枯树上栖息

孔菊委员建议淮南制定规划,建立候鸟保护公园,划定候鸟保护区域,在候鸟活动的湖边种植芦苇、水杉等植物,形成天然植物屏障,隔离游客,降低噪音,避免鸟类受到惊吓;针对湖中枯死的意杨林腐朽倒伏情况,待春季候鸟离淮后,在水中建造部分水泥象形树,供冬季候鸟归来时登枝休憩;加强对野生鸟类种群监测,建立健全候鸟迁徙档案,定期对野生鸟类栖息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评估;完善配套,提升公园品质,建设集观测、摄影、科普于一体的观鸟台和文化长廊,安装观鸟望远镜,满足游人的观鸟需求。

一对雌雄鸳鸯比翼双飞

喻军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张安浩 文/图

编辑:唐恒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