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安徽新闻 »

负债累累到集体收入80多万元 无为这个村打了"翻身仗"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260亩蓝莓今年开始挂果、135亩高标准火龙果大棚已经丰收、在建的蝴蝶兰花卉基地春节就能上市,还有160亩薰衣草和600亩龙虾养殖基地……谁能想到如今产业发展如此壮大的芜湖市无为市黄汰村四年前还是一个贫困村。"过去村里没有1个产业,也没有1家企业,账面上还欠债,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经达到83.75万元。"该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太华向"喜迎全省两会共话美好安徽"采访团成员说到。

3年多时间,让黄汰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退伍转业的陈太华刚来到黄汰村的时候,看到的情况远比想象中的要难。"才来那会,村部都是老旧危房。"回想起2017年4月来到黄汰村,陈太华至今记得村部给他的第一印象。

黄汰村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无城镇,新巢无路、省道S208贯村而过,临近北沿江高速,交通便捷,距主城区约5公里。那么这么紧挨无为市城区,通高铁、有高速,为什么还是一个贫困村?这让陈太华很困惑。直到下村后的头一个月,带着村两委班子走村串户后,才让他找到了穷根所在。"过去村‘两委’人心涣散,村干部是一脚踩在田里,一脚踩在埂上,遇到困难往后缩,碰到问题往后躲。"陈太华说,通过抓党建、带班子、理村务、促业务的思路,仅花了3年多时间,让黄汰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如今,走在村里头,百姓的怨言没有了,村干部的精气神找回来了。

抓住产业之根本,成为芜湖市首批50万元以上培强村

实施脱贫攻坚以来,黄汰村村民们的生活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陈太华告诉记者,2019年底,该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突破12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一举突破50万元大关,2020年已达到83.57万元,成为芜湖市首批50万元以上培强村。如今,乡亲们的生活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陈太华深谙这其中的道理。村里抓住产业这个根本,规划产业、发展产业、壮大产业,为脱贫致富提供了动力源泉。260亩蓝莓今年开始挂果、135亩高标准火龙果大棚已经丰收、在建的蝴蝶兰花卉基地春节就能上市,还有160亩薰衣草和600亩龙虾养殖基地……这些年通过产业持续带动,改善村居环境,提升脱贫成色,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实现特色种植业与农村生态旅游结合发展

"在这儿干活也不累,按时计费,一天能挣100元,算下来,每年至少能挣2万元,离家也近,真是不错。"65岁邢凤英往常就在村里的蓝莓基地工作。从"吃低保"到"吃产业饭",现在的她干劲儿十足。

在黄汰村,果蔬基地不仅让村里实现了地租、工薪、分红和创业支持等多种收益,还为扶贫工作注入了新活力。针对一些劳动能力较弱的贫困人口,基地采取"优先用工""适人用工"等精准扶贫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每年光劳务工资都要发100多万元。"陈太华说。

带来改变的不止是村民收入上去了,村民人居环境也是"三级跳"。如今,村里全面实现了道路硬化,原先3.5米的村村通不仅铺上了柏油公路,还装上了路灯,村民们走到哪里都感觉踏实放心。

陈太华坦言,今年村里将抓住省级重点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契机,让特色种植业与农村生态旅游进一步结合起来,通过拓展果蔬基地各项功能,带动黄汰村成为集现代种植、农产品深加工、观光、休闲、采摘、娱乐为一体的农旅乐园,实现产业+旅游双向收益。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徐琪琪

编辑:唐恒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