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安徽新闻 »

奋斗百年路 安徽创辉煌|李邦文:为留住长江的“微笑”而努力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江豚的嘴巴是W形,看起来像一个永恒的微笑。在安徽安庆,有一群人正在为留住长江的“微笑”而不懈努力。李邦文,就是其中一位,2017年,他带头从长江退捕,变身“守渔人”。目前,李邦文是安徽长江环保协会江豚巡护协会的一名巡护员,也是一位有5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员。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保护江豚,保护长江的初心。

李邦文

带头退捕,渔民变身“守渔人”

李邦文,今年48岁,家住安庆市望江县华阳镇司格村,这个1米85的魁梧汉子,是个从小就在渔船上长大的“浪里白条”,几辈人都靠着打渔为生。

在李邦文记忆中,江豚是陪伴着他长大的童年的玩伴。“小时候,江豚随处可见,一群一群的,一次能看到几十头。”李邦文说,以前的船靠手动划浆,有时候,他们的浆划下去,都能碰到江豚。“可以非常近的看到她们,江豚长的很可爱。”

一直靠打渔为生的李邦文,还有一个自豪的兼职———“长江江豚野外考察员”。

不过,在李邦文的江豚记忆中,也有令他十分痛苦的一幕。2012年4月24日,他第一次亲眼目睹了一只江豚的死亡。“当时接到渔民消息,在岸边发现了一只江豚,我们赶过去时,江豚刚刚闭眼,看到她眼眶里有慢慢流出了‘眼泪’,非常痛心。”后来,专家告诉他,这是江豚身体受到刺激后分泌的一种透明黏液。

2017年,李邦文响应国家号召,带头告别了渔船,退捕上岸。他正式加入江豚巡护协会,成为了一名江豚巡护员,跟着安徽长江环保协会会长胡师斌等专业环保人士,一起守护着他和江豚共同的家园。

生死考验,只为守护长江的“微笑”

巡护工作,辛苦、枯燥且危险,还常得不到理解与支持。“蹲点守候,被蚊子咬那是家常便饭,就都不用说了。”一开始,最让李邦文苦恼的是家人与朋友对他的误解。

“我本来是个打渔的,我的家人、朋友也都是渔民,现在我站到了他们的‘对立面’。”李邦文说,因为工作需要,他们也会与当地渔政人员一起,对一些非法捕捞进行打击,而抓到的一些渔民,都是熟面孔。“他们说我是叛徒,背叛了大家。”

还有时候,李邦文和队员们还会收到一些“警告”、“威胁”。“断了他们的财路了,要弄死我们。”

李邦文没有被这些言语吓倒,继续坚守在长江巡护一线,闪耀着一名党员的光辉。“我敢做敢当,问心无愧。”李邦文说。

在巡护时,李邦文也面临过生死考验。2018年,在望江县雷池附近,一艘快艇利用电捕器在长江里非法捕鱼,接到群众举报后,李邦文和同事驾着巡护船,与当地渔政人员的渔政艇一起赶去现场,对方对抗执法,还失去理智般驾着快艇横冲直撞,将渔政艇撞坏了,还险将巡护船撞翻,李邦文差点落水,对方逃离至岸边,弃艇逃走了。

“保护江豚,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而让李邦文欣喜的是,他们的付出与努力得到了回报。自从长江全面禁渔后,长江的水生环境得到了改善,能够看到江豚的次数明显增多了。“原来几天甚至很多天能看到一次,现在几乎每天去江上巡护都能看到江豚,数量不多,每次大概只能看到一两只。”李邦文说,江豚每过几分钟会到水面上透气一次。

“江豚的食物主要是小鱼为主,以前捕捞时,‘迷魂阵’、地笼会把小鱼都给打捞干净,江豚死亡原因之一就是饿死。”而如今,李邦文巡护江面时,可以看到小鱼在水面上欢跳的情景。

采访间,李邦文回忆起一名江豚保护专家的言语,“保护江豚,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现在,李邦文愈发深刻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是哺乳动物,和人一样,看着一头死去的江豚,受伤、腐烂、死亡,会有非常心酸的感觉。”

儿时,几十头江豚出没在长江水面,觅食、嬉戏,与人和谐相处,这样的场景,李邦文希望还能够再见到。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朱庆玲

编辑:唐恒钢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396200。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