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7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淮南市寿县正阳关镇党委书记邓祖洋以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身份参加了此次大会。7月2日,这位扎根在基层30多年的书记,从北京回到寿县后,得知寿县一直在下雨,镇里低洼处的一万多亩农作物随时都可能会被淹掉,他牵挂着这些农作物,立即投入到紧张的防汛工作中,一线防汛战场上,又见他身穿迷彩服的身影。
迷彩服成了邓祖洋在防汛一线上的“标配”。
扛起主责抓党建,当谋划全局“好班长”
“时刻牢记职责使命,对党忠诚,对事业一腔热血,对群众满怀深情,兑现了一名新时期共产党人勇于奉献、赤诚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员干部公认的‘好班长’。”7月9日,记者在寿县正阳关采访时,镇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邓祖洋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抗洪抢险等主战场上,以身作则、敢于担当、严于律己,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一线书记”“迷彩书记”“贴心书记”,先后获得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担任镇党委书记数年里,邓祖洋坚持认真谋划,狠抓督导,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发展、党建带动发展、党建促进发展的作用,在各项工作中扮演了“指挥官”的重要角色,为全镇基层党组织书记作出表率。
邓祖洋提出党组织书记要“主抓党建、爱抓党建、善抓党建”,从制定正阳关镇党建工作计划,到发展党员、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等各项具体工作,他都紧抓不放、一抓到底。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委议事决策制度,先后主持制定和完善重大问题党委集体讨论、财务管理、干部绩效考核等规章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育人。他带头遵守党纪党规,重点抓好镇村两级干部作风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
邓祖洋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他的脚步遍布街头巷尾。在他的带领下,镇村两级干部作风明显改进,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在正阳关镇任职的时间里,镇领导班子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等次,在县目标考核中,该镇连续3年优秀,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连续3年增长比例达20%。
防汛一线总有邓祖洋(左一)的身影。
优化措施强发展,当扶贫路上“领头雁”
“请各村书记、专干,及时下载光伏收入统计表,认真做好填报工作”;“请各位书记高度关注今年拟脱贫户的住房安全情况”。在正阳关镇扶贫工作的主战场,党委书记邓祖洋一线作战、靠前指挥的工作作风,全体镇村干部早已习以为常。
为发挥正阳关镇2500多年历史的资源禀赋,邓祖洋创新提出以打造古镇区休闲旅游业为主导,以寿霍路现代农林观光和建枸路光伏发电项目为重点的发展思路。思路确定以后,他带领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 紧盯年度脱贫目标,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建立“双包”工作责任制,选派626名帮扶责任人开展结对帮扶,严格实行“一户一方案、一户一措施”。他带领全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新建十二个村、街联建温氏集团养猪场,加强道路、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以来,正阳关镇实施扶贫道路、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6个,投入累计3550万元,极大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产业发展项目90个,累计投入3400万元,其中多村联建温氏养猪项目投资1530万元,村均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加大光伏产业扶贫力度,全镇建成光伏电站15座,累计装机1020千瓦,累计实现收入269.8万元。
邓祖洋鼓励和引导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项目,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加大贫困户发展产业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的投放。全镇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2117.3万元,贷款户数689户。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针对贫困户不同需求,开展就业培训,全镇有1620人在省内外就业。在他的带领下,正阳关镇3个贫困村顺利出列,166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4837名贫困人口如期实现稳定脱贫。
一年365天,邓祖洋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村组,在普通党员和群众家中,他的办公室就是基层一线和田间地头。他抓住“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不放,走遍每一个自然村庄、每一个贫困户,对每个贫困户的情况做到知根知底,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受到群众好评。
资料图片 邓祖洋在防疫一线检查。
坚守一线卫家园,当为民路上“勤务员”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邓祖洋第一个回到工作岗位,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冲在一线,投身疫情防控。他担任正阳关镇防控应急指挥部指挥长,抽调镇干部和医务人员及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防控应急指挥部,在全镇范围内成立36个党员巡查小分队,整合辖区内在职党员成立1个临时党支部,动员30余名无职党员和团员成立志愿者队伍,确保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他坚持每晚10点钟准时下发督查交办单,然后赶到每个卡点、每个场所督促检查到位,确保了全镇疫情防控“零风险”。
2020年夏,地处淮、颖、淠三水交汇的正阳关镇面临着数十年一遇的洪水冲击。他靠前指挥、身先士卒,全面负责正南淮堤防汛工作,兼顾肖严湖堤防汛任务。组织动员300多名党员、2000多名民工奔赴一线巡守,自己连续50多天坚守防汛一线,踏遍正阳关镇每一处堤坝。
2020年7月18日晚,谭套村堤坝出现管涌险情,情况十分危险,邓祖洋闻讯,顾不得肾结石引发的疼痛,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防汛民兵一同处置险情。穿着迷彩服、脚踏黄球鞋,拿着小喇叭,成为正阳关镇防汛指挥部总指挥邓祖洋书记的标准行头。“那个穿迷彩服的书记又来了”,成了防汛期间正阳关镇群众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每天都要在防汛一线上做群众工作,话说多了,嗓子就哑了,只能吃润喉片减轻症状,用小喇叭扩音,大伙才能听到我说话。” 记者了解到,在2020年夏天的防汛工作中,邓祖洋守每天出门都要带降压片、润喉片和小喇叭。去年7月的第一场大雨时,渡桥电站附近的堤坝在凌晨0时许出现漏水险情,邓祖洋接到电话后,立即组织党员突击队带头,150多位村民参与一起,大家打着手电筒进行堵漏,一直忙到上午8点多,才把漏雨彻底堵住,确保了堤坝安全。
邓祖洋回忆,在2020年的夏天防汛中,大的险情共发生6次,抢险基本上都是在晚上,防汛如同打仗,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每天稍微有点空隙时间,都要抓紧时间休息,好保持着体力随时应对下一个险情,去年夏天在防汛一线47天,没有回过一次家。
记者了解到,正阳关镇正南洼地有10村、上万亩粮田,种植的大多是水稻和大豆,汛期如果不及时排涝,很容易发生内涝,让村民没有收成。7月2日,寿县又遇到连续暴雨,从北京回到寿县的邓祖洋担心这些农作物被水淹掉,又换上迷彩服,每天工作在防汛线,为排内涝忙碌着。“今年开足了6台排涝机,此轮降雨量虽然大,但把村民的农作物都给保住了。”邓祖洋说着,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张安浩
编辑:唐恒钢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396200。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