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安徽新闻 »

全椒县:千年盛会“走太平” 襄河两岸“赏新景”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县延续近两千年的民间习俗。这一天,周边数十万百姓从四面八方前来祈福。为防范新冠疫情,中共全椒县委宣传部今年推出云上“走太平”,将沿袭千年的民俗从线下搬到“云端”。

近年来,全椒县以“太平文化”为契机,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太平桥、太平文化广场、吴敬梓故居和吴敬梓纪念馆等地标性建筑,特别是新添了江南风貌的“太平古城”和《儒林外史》文化园(正式名称待定)等文化建设项目,使得“走太平”这一民间传统习俗得到了极大延伸和发展。两处新景与“太平文化”有何关系?为何引起关注?

太平古城景区一角。

近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来到这里,探寻这传承近两千年的民间盛会及其背后令人心驰神往的太平文化。

“走太平”传承近两千年

据当地民间传说, “正月十六走太平”是纪念东汉年间全椒长刘平因为百姓谋福而获罪,这一习俗延续近两千年,长盛不衰,已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独有的传统民俗,也是中国历史上传承时间最长的健身走活动。如今, “走太平”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椒市民、外来游客每年春节都不可错过的一场盛典。

缙福楼夜景。

每年正月十六,全椒县城内人声鼎沸,太平古桥上门庭若市。从清晨到深夜,数以万计的人们都想绕着“三桥两街”走一趟,在太平桥上系一根红丝带,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走完太平桥年节才算止。近两年由于疫情原因, “走太平”规模得到有效控制,但依然挡不住人们“走太平”的高昂热情。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走访中发现,对全椒人来说, “正月十六走太平”远远不只是一场活动那么简单,更是寄托了百姓对美好生活愿景的向往。随着时代变迁,特别是清代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及其全椒本土作者吴敬梓的出现,使这延续近两千年的习俗在全椒这座具有文化魅力的县城中悄然发生着变化,并且衍生出了精彩纷呈的儒林文化,为“太平文化”这一话题增添了精彩内容。

全椒早在西汉就置县,历史文化悠久,被称为文化之乡。近年按照中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全椒县正努力从文化之乡向“文化强县”跨越。当地政府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如今已初具规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建筑当数太平古城的建设与投入,以及《儒林外史》文化园的规划与投资。

“江南古城”闪耀襄河岸

“太平古城是以33米高纯榫卯结构地标塔楼缙福楼领衔,由128栋精雕古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其中缙福楼、主入口门牌楼、岢山戏台等建筑,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太平古城公关部经理陈远亮向记者介绍道。

太平古城雪景。金明/摄

走进太平古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塔楼,飞檐上古木雕刻栩栩如生,带着柔和的曲线,微微向四角翘起。陈远亮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历经数百年的风雨,这座木质古楼依旧保持造型的瑰丽,不得不让人感叹古人的精湛技艺。据陈远亮介绍,像这样具有数百年以上历史的古楼,在太平古城共有128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缙福楼。该楼全高33米,内外均由榫卯构建,闩缝对榫,构件严密,工艺精巧,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其中有四根直通塔顶的柱子,两个人都抱不过来。缙福楼整体造型可以用巧夺天工来形容,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匠的聪明才智。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发现,太平古城坐落于全椒太平文化园,与吴敬梓故居隔路相望。数十座雕梁画栋的古楼宇屹立于眼前,古砖古瓦,亭台楼阁,恢弘壮观,脚下一条襄河支流穿城而过。

太平古城气势磅礡的大门。

“古城之所以被称为太平古城,源于全椒当地‘走太平’这一最重要的民俗活动。”陈远亮说,目前太平古城已完成一期工程,建成后由六大主题分区结合文创IP、古建院落、民俗文化组合而成。 “太平”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命题,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内涵。太平古城立足于全椒近两千年的太平文化,成为当地千年文化的缩影。太平古城蕴含着时代精神,寄寓了人民最朴素的思想与愿望,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儒林文化”将成新名片

与太平古城隔襄河而望的,是吴敬梓纪念馆。被当地人称为“儒林大观园”的《儒林外史》文化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目前已完成硬件基础建设,即将进入布馆阶段。届时,一部“鲜活”的《儒林外史》将呈现在游客面前。

《儒林外史》文化园一角。

“《儒林外史》文化园的建设,将打造‘一家’(故居)‘一人’(纪念馆)‘一书’(文化园)的完整格局,既弥补了吴敬梓纪念馆一期项目的不足和局限,也对一期开放内容形成拓展和延伸,与此同时展陈内容和形式也有别于一期。”全椒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柴发华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

记者在现场看到,《儒林外史》文化园场馆建设气势恢宏,建筑仿明清风格,雕梁画栋,曲槛回廊,典雅幽静,馆内树秀竹翠,既有南方园林之秀,又有北方古建之雄。

据介绍,《儒林外史》文化园主要包括北极阁、盆景园、荷花塘等多个场馆,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占地面积近30000平方米,总投资约2500万元,将紧紧围绕《儒林外史》这一主题,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形式,多角度展现王冕画荷、范进中举、两根灯草等经典故事,深度剖析《儒林外史》思想内涵,展现这一作品的伟大与深远影响,多样化扩大全椒地方文化的影响力。据悉,项目建成后,将和吴敬梓纪念馆一期项目成为整体,打造全国唯一的《儒林外史》文化园,成为全椒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及全国一流的名人名著文化景点。

“全椒县是崇文重教、儒风润泽的文化之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儒林外史》文化园建设是传承和践行‘儒林文化’的有效载体。做好纪念馆的布展,对于发展全椒整体文化旅游产业,提高城市影响力,增强区域文化价值内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吴敬梓纪念馆景区成为全椒文化旅游‘金字招牌’。”柴发华说。

当前,以“走太平”为主导的太平文化已经形成。随着“太平文化”不断发展和壮大,不仅可以吸引众多文人雅士前来,还可吸引众多有识之士和知名企业前来全椒投资兴业,极大地助推了地方经济发展。

马旭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叶素健 摄影报道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