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4月4日,突如其来的疫情袭击了六安市裕安区城南镇,静态管理下的城南镇陡步河社区辖区各个小区里却活跃着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迎难而上、各尽其责,有的录入人员信息,有的为医护人员准备核酸检测材料,有的督促群众戴口罩、保持一米线……他们就是裕安区城南镇陡步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们,一个个忙碌的“红马甲”,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这道风景线中最亮丽的要数两对抗疫“父女兵”----刘成跃、刘立彤,武光余、武晓鑫格外“耀眼”。
刘成跃、刘立彤:成为社区抗疫志愿队中的骨干力量
疫情爆发时,刘成跃、刘立彤父女第一时间向陡步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报名投身防疫第一线,瞬间父女俩又多一种关系,既是亲人,又是并肩作战的“战友”。父亲刘成跃被派往红达星河城疫情防控点,女儿刘立彤坚守安康三期防控点,父女俩齐力同心,成为该社区抗疫志愿队中的骨干力量。
据悉,党员刘成跃原是陡步河社区一名网格管理员,他在红达星河城小区里不是手拿小喇叭维持核酸检测现场秩序,就是为封控区的居民采购生活物资。“居民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一天下来他的衣服已经湿透几遍。”一位知情居民说。他每天早晨5时准时到达点位,晚上12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他以自己的行动赢得小区居民一致好评,他却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就要亮身份,冲一线,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他的女儿刘立彤,疫情爆发前在合肥上班。得知家乡疫情形势严峻,刘立彤第一时间向社区报备,申请回到六安,随父亲加入到陡步河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伍中,主动要求参与疫情一线协助医护人员参与核酸检测信息采集工作。在核酸工作结束之后,她还要到超市帮助居民采购生活物资。
刘立彤志愿服务所在的安康三期属于回迁安置小区,入住率高,小区没有电梯。对于不方便的居民和封控楼的居民她都一一爬楼把生活物资送到居民家门口,一天下来两条腿软重无力不听使唤。她常说父亲是她的榜样,同样她也要像父亲一样为家乡防疫工作贡献出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之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父女俩日夜奋战,为大家舍小家,用实际行动描绘出一道感人的风景线。
武光余、武晓鑫:心怀大爱不畏困难
无独有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还有一对父女战斗在城南镇陡步河社区,他们心怀大爱,舍身为人,不畏困难,他们就是抗疫“武家父女兵”——武光余、武晓鑫。
“从小到大,我的父亲总是对我说:做事情不要怕苦怕累,要多为社会做贡献,这些都会是你一生宝贵的财富。”武晓鑫说道。在一个多月疫情防控期间,她每天早早的深入小区,做好居民信息录入,与医护人员定期到封控楼栋的居民家中进行核酸采样,利用休息时间完成了小区里2000多位居民的信息电子化登记工作。
第一次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核酸检测信息录入时,由于对录入系统的不熟悉,加之居民们对奥密克戎病毒的恐慌状态,让武晓鑫手足无措,但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着她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很快就学会了如何去耐心安抚群众,并顺利完成工作,累计完成核酸检测登记人数一万余次。
整个“战疫”期间,无论是在爬26层楼入户采样的过程中,在深夜采集红、黄码人员核酸的疲惫中,还是在为防控楼栋居民送生活物品中,武晓鑫从来没有叫过苦叫过累。日日黎明之初,她早已穿上防护服,顶着狂风或暴晒,协助核酸检测工作,每至夜幕降临,她仍然在任劳任怨地工作着。“趁年轻有时间有精力,应该去做一些有意义并值得回忆的事”,她说道。
武晓鑫的父亲武光余作为一名普通群众,也时刻怀揣着为他人做实事理想。在疫情防控期间,武光余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组织小区群众规范佩戴口罩,维持核酸检测队伍秩序,主动请缨为封控楼栋的居民送菜送药,不论刮风下雨黑夜白天始终坚守在防控点,为此整整一个月都没有回过家。
“虽然长时间的工作让身体和精神都很疲惫,同时伴随着居民们不理解甚至是怀疑的声音,但我还是坚持着,只有我们大家都团结起来共同抗疫,家乡才能早日好起来。”武光余说道。
刘成跃、刘立彤,以及武光余、武晓鑫两对“父女兵”是此次疫情中涌现的、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群体的一个缩影,正是有了他们的辛苦付出,六安市快速赢得了疫落花开、复工复产的新局面。
耿良梅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窦祖军
编辑 许大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