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皖新闻讯 近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多学科联手,巧解“一墙之隔”难题,成功为一名颞下颌关节盘肿物突入颅内的患者实施联合根治手术,并同期实施缺损修复重建,既切除了肿物,又保障了患者面部外观和正常的咀嚼功能。目前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已经出院。
中国科大附一院口腔颌面外科陈传俊教授团队和神经外科夏成雨教授团队讨论手术方案。
患者口腔肿物向颅内生长
记者了解到,患者因感觉面部肿胀、嘴巴张不开、头晕,同时伴有低烧,前往当地医院就诊。本以为只是轻微的头疼发热,但CT显示“左侧颞下颌关节窝异常密度影,左侧下颌旁软组织结节”。医生解释,口腔内的肿物很可能已经侵犯到脑子里。在当地医生的推荐下,家人赶忙带着患者来到中国科大附一院口腔颌面外科陈传俊主任门诊处就诊。
陈传俊接诊后,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病史,并仔细查体。MRI和CT影像显示病情较为复杂。为进一步明确诊疗方案,陈传俊发起了多学科会诊,口腔外科、神经外科、影像科等专家充分讨论,最终达成共识——肿物可能来源于下颌关节盘,而且已经突破颅底,如不及时手术,肿物将进一步在颅内生长,对大脑造成挤压、侵袭,直至危及生命。拟计划口腔颌面外科和神经外科共同手术。
8月22日,经过多次术前讨论和周密准备,在麻醉科和手术室团队的密切配合下,神经外科和口腔颌面外科通力合作,历时5小时,成功为患者切除肿物,并同期实施缺损的修复重建。术后,在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护理下,患者经历了术后感染、继发出血、水肿等关口,术后第5天开始下床活动,咀嚼、语言功能没有受到影响。“术后病理证实为二水合焦磷酸钙沉积症,此病较为少见,且无法根治。特别是发生在颞下颌关节盘处,国内暂无相关报道。”陈传俊说。
多学科协作突破手术“禁区”
“颅底既是口腔颌面部的’天花板’,又是脑颅的‘地板’,当口腔颌面部肿物侵犯颅底进入颅内时,突破‘天花板’向上属于神经外科领域,一度被认为是口腔颌面外科的手术禁区;同样,颅内的肿物突破‘地板’向下属于口腔颌面外科领域,超出了神经外科的手术领域。”陈传俊说。
陈传俊介绍,手术第一步由神经外科夏成雨教授团队的张楠医生率先开颅切除突入颅内的肿物和部分受到侵犯的中颅底骨板;第二步,口腔颌面外科团队陈传俊主任率领王祎、项先旺等医生于颅外切除关节盘肿物及受到侵犯的下颌髁突,实现肿物的根治性切除。
由于肿物肆意生长,已经侵犯了相关面部正常组织、颞下颌关节、中颅底并突入颅内,为了将肿物切除后带来的面部不对称、畸形和咬合错乱影响进食等问题降到最低,确保患者咀嚼功能正常,回归正常生活,陈传俊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开展了第三步,颞下颌关节重建,即将下颌升支后缘垂直截断,保留翼内肌附着向上迁徙充当髁突。翼内肌附着保障了重建髁突的骨段有血供而不会发生坏死,同时,以颞肌筋膜瓣充当关节盘,以钛网修复中颅底和关节窝,实现了颞下颌关节重建和功能恢复。
临床上类似“一墙之隔”的难题,往往导致患者在多个学科之间辗转,影响治疗。近年来,中国科大附一院以“科大新医学”为引领,持续推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已建立53个多学科诊疗团队,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实现疑难杂症、罕见病“一站式”诊治,不断提升诊疗水平、拓展诊疗范围,更好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陈传俊提醒,口腔颌面部肿物大多容易被发现或触摸到,但也有一些肿物,位置隐蔽较难发现,但通常也会表现出肿痛不适、张口受限和局部功能障碍等症状,此时应尽早就医,通过MRI、CT等影像学检查以排除深部占位的可能,以免延误病情。
方咏 方萍 吴家炜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编辑 王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