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安徽新闻 »

蚌埠禹会村遗址考古用上新利器——鹤嘴锄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皖新闻讯 一头尖尖,一头扁平,中间装着手柄,头部侧边锋利无比。昨天,在蚌埠市禹会村遗址——龙山城址的考古现场,大皖记者发现了一件新的考古利器——鹤嘴锄。考古专家告诉记者,鹤嘴锄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这次考古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在蚌埠市禹会村遗址——龙山城址的考古现场,大皖新闻记者看到,28个考古探方内,几十位考古工作者都拿着一把形如鹤嘴的小锄头,将探方内的土层一点点刮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考古队员鹿鹏向记者介绍说,“鹤嘴锄主要用于探方刮面,小小的,方便携带,头部锋利可以很轻易挂掉土层。这样细致地刮起来,有助于我们观测土质的变化,也便于我们寻找早期的文化遗迹现象。在此之前,我们这边的考古工作都还没有使用过这个工具,这算是‘新来的’。”

据了解,安徽大学历史系吴卫红教授此次带来了十余名实习生,加入了此次考古工作,“鹤嘴锄”便是吴教授和学生们带来的考古工具。

据吴教授介绍,这个工具在考古界并不是一个新工具,却是第一次用于禹会村遗址的考古工作。最早大约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日本人传来的。在日本,这是一个主要用于园艺方面的工具。但是我们考古发现这个工具非常方便,就开始应用起来了。“鹤嘴锄在北方的工作中比较少用,因为北方土壤偏颗粒状,偏粉沙状,尤其是在黄土高原区基本是不需要这样一种工具。在咱们南方,土比较黏,这个应用就会偏多一点。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刘吕晴  大皖新闻记者  李勇

编辑  许大鹏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