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华所在。如何更好地活化与利用非遗?社会各界尤其是金融界该如何发力?发挥向善一面,传承文化根脉,值得探索。
9月21日,由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企业家办公室平台携手各界力量举办的“薪火行 心传承”歙县徽墨非遗体验活动顺利举行。一天的时间里,行业大咖实地感受了徽墨、歙砚、徽菜以及“东南邹鲁、礼仪之邦”的文化底蕴。
本次活动旨在汇聚专业协会、金融机构与合作伙伴、社会爱心人士及媒体多方力量,探索以“金融+非遗”服务模式,助力非遗传承下去、红火起来,近距离了解徽墨文化,让千年墨香薪火相传,充分体现其历史价值和市场价值,引领正向正行的保护非遗新风潮。
活动现场,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中银私行企业家办公室客户,以及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分享交流,体会千年墨韵的魅力,就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履行责任义务,推动非遗传承保护等问题展开了探讨,让徽墨这门非遗文化真正“活”在当下。
悠悠古城 彰显徽州悠久文气
在徽州历史博物馆,馆内的VR全景投影技术还原其境内的旖旎风光,让采风团身处期间、如临其境。“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讲解员告诉采风团这是古时在徽州流行的一句俗语,意思是徽州人到了十三四岁就要外出当学徒学做事情,当时的社会环境使得外出经商是徽州人主要谋生手段。这一“丢”,“丢”出了徽州人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的精神,“丢”出了“无徽不成镇”的商业版图。
随后,专家学者、行业大咖齐聚一堂,开展了一堂“大咖说非遗”专题讲座。
今年以来,中国银行主动响应国家战略、升级服务内涵,发起“薪火”非遗保护与传承行动,加大对非遗项目以及非遗传承人的支持力度,携手社会多方“有志之士”,实现“搭平台、传文化、促消费、助共富”的关键作用。依托“企业家办公室”,中国银行将通过引导资金流入非遗相关实体产业、构建非遗主题慈善公益爱心平台等方式,助力非遗传承人创新创业,以金融力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让非遗经典绽放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徐涌驷介绍了歙县基本情况,并预祝活动圆满举行。
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向现场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向一直以来支持信任中国银行发展的客户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向关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大师表示崇高敬意,向总行给予安徽分行承办“薪火行 心传承”主题活动的宝贵机会表示感谢。
安徽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现有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9项、省级非遗项目626项,其中代表性非遗包括享誉世界的黄梅戏、珠算、凤阳花鼓,以及此次活动的重点对象——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徽墨、歙砚制作技艺。
安徽分行将积极践行总行“集团办私行”理念,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以支持企业家发展为目标,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围绕非遗传承人重点客群,围绕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和市场培育,提供专业服务方案,积累综合服务经验,以金融力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以百年服务之匠心,传承守护文化遗产,传递非遗“薪火”光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技师、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安徽省德艺双馨艺术家,中美教科文组织中国首席工艺美术家,现任歙县古城墨砚博物馆馆长胡秋生以《歙砚的三生三世》为题,从历史文化、收藏价值以及鉴赏角度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笔尖上的“徽文化”。
“歙砚制作的过程非常考究,包括选料、下料、设计、粗雕、精雕、磨光、上蜡等。”胡秋生介绍,最主要也是最耗时的是选料、下料和设计,有时选择正确的材料并设计成一块精美的作品需要几个月时间。
中银私行企业家办公室客户王女士对本次活动表示肯定,“通过胡老师的介绍,我感受到做砚如做人,‘薪火行动’进一步拉近了我们与非遗的距离,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了‘匠人精神’,值得肯定。”
口齿间流转 饮食文化,这里开始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歙县,不仅是一座山水之间的小城,也是一座舌尖上的小城。徽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是“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中国徽菜名店”“中国徽州菜传承名店”“中国十大文化餐饮品牌”,在披云山庄,采风团实地感受了其“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工匠精神。
文化不仅是企业的生命力,也是企业的生产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披云山庄积极拓展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披云徽府菜”。“披云徽府菜”不仅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具原创智慧。例如一道“太白鱼头”,以徽州“砚台”和“古城墙”为底座,结合李白游徽州的典故,找准文化与商业的结合点,将家常菜变为兼具经济和文化价值的菜肴。如今披云山庄已培育出一大批非遗传承人,将“工匠”精神注入非遗传承之中,对徽州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通过餐饮文化体验场景营造、品徽菜听徽州故事,一条有故事的鱼等多种形式,披云山庄有效提升了徽州文化的传播势能和品牌音量。”陈先生表示。
“用一张餐桌,推介歙县的四季好物,披云山庄成功打造了推介徽州文化和产品的‘桥头堡’,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感受了一条‘色香味俱全’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锭徽墨 氤氲出千年墨香
踏入老胡开文墨厂,采风团对古老的制徽手艺显得格外感兴趣,大家集体观看了炼烟、制墨、雕模、晾墨、打磨、描金等十多个生产工序,在墨工师傅们的一锤一打、一磨一锉中一块块散发墨香的精品徽墨就这样在师傅们的手中“诞生”。
中银私行企业家办公室客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千年徽墨技艺传承人、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周美洪带领采风团走进了千年徽墨的万载清香。
从青葱少年到花甲老人,周美洪跟着文墨厂走过了风风雨雨,也见证了徽墨的坚守与革新。
“曾经徽墨在国内一度是被忽视的,随着键盘、水笔这些现代书写工具占据普通人的书桌,徽墨的国内需求一度低迷不振。”周美洪说,20世纪末,老胡开文墨厂的墨大都销往日本,占据了80%的销量。
面对困境,在坚守古法制墨的同时,周美洪开始寻求突破。磨墨费时也磨人,为了适应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厂里开始改进配方,提高下墨速度,如今仅需2分钟就可以下墨写字。同时,电炉取代了炭炉,压墨机、点烟机纷纷上阵,大大提高了产量。
近几年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及催生的“非遗热”,让徽墨的“守”艺人们看到了“徽墨的春天”。更新技术、创新产品,周美洪和儿子周健开始通过研学游和电商进一步推广徽墨。
2014年,借着全国兴办研学游的东风,父子俩把以往的生产式车间改造成观光式车间,把一间老车间改造成能容纳200人的教室,让学生体验了解传统制墨技艺。
9年过去,院子里的旅游大巴不断增加,将来自北京、山东、西安等全国各地的孩子带进这个徽州深处的大院子,听听制墨间的“打击乐”,看看一缕青烟的蜕变之路。
活动现场,现场嘉宾与周美洪就非遗保护与传承、企业成长及社会责任践行等方面的体会与感悟展开探讨,并倡议社会各界共传非遗之声、共享非遗之美。
“近距离感受非遗之美,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次中银私行‘薪火行动’用可看、可听、可品、可感的形式,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文化沃土,让我收获颇丰。”陈女士说。
随后,采风团在老胡开文墨厂共同体验了制墨的“描金”环节。在细致的勾勒下,徽墨的艺术美感展现的淋漓尽致,颇有锦上添花的韵味。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大家纷纷对一块块徽墨进行“描金”,正面的“龙门”二字彰显了对奋斗者的美好祝愿,翻过背面一条条鲤鱼活灵活现。
“今天的参观让我第一次完整了解到徽墨的制作方式,其中透露出的一些制作智慧令人惊叹。希望徽墨在未来会继续大放光彩,也能让更多人通过徽墨,来了解徽州文化,让非遗技艺绽放蓬勃生命力。”李先生表示。
徐涌驷对本次“薪火行动”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在中银私行的精心组织下,这是一次跨行业、跨地域的交流沟通,让金融人士近距离触摸歙县非遗,探寻非遗技艺的创新与传承,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非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企业家办公室发起的“薪火行 心传承”非遗保护传承活动,是以金融之力汇聚各方力量,为非遗传承提供强大助力的重要举措,打出“数字金融+非遗产业”双名片,在促“活”上发挥作用,也为“火”打基础,成功让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以金融力量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来源:大洋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