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安徽新闻 »

从一方药圃到千亿产业——安徽亳州以中医药立市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据光明日报报道 1800多年前,神医华佗在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辟下第一方药圃。自此,这座城关于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故事就生生不息、从未间断。

“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至明清时期,亳州已成为全国四大“药都”之一,从清代诗人刘开描绘的家家户户芍药花开的盛景可见一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时至今日,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破百万亩,中医药产业规模超千亿元,形成了“百万药农、十万药商、千家药企”的强劲发展态势。“过去的亳州因中医药而兴,今天的亳州以中医药立市。可以说,亳州发展史折射着中医药演进史。”亳州市委书记杜延安这样表示。

亳州市中药材交易市场。

蛇皮袋背来个中医药之都

20年来,亳州市沪谯药业有限公司始终与亳州市中医药发展同频共振。

“今年产值预计将达8亿元的沪谯药业,同亳州诸多药企一样,起始于一只蛇皮袋、一辆小板车。”沪谯药业总经理王其丰向记者讲述了公司的创业故事。

20世纪90年代,亳州掀起中药贸易热潮,售药大棚布满城市街巷。更有一大批亳州人肩扛蛇皮袋,手推小板车,走街串巷,跑遍全国。

“一时间,满世界都是亳州人在干药材生意。亳州人勤劳又厚道,迅速在全国药材市场站稳了脚跟。”亳州市药业发展促进局局长王林介绍,贸易热潮中,一批“黄芪大王”“白芍大王”“甘草大王”等相继诞生。

在亳州市内,药材街一时风头无两。一大批亳州人从田间地头收来中药材,进行简单加工后,到药材街出售,也由此诞生了一批为中药材切片的“切药人”。

靠贸易起家的亳州人,随后将目光投向了生产,2000多家中医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2022年,亳州中医药产业规模达1664.1亿元。

沪谯药业也是亳州产业升级的参与者。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自主研发了全流程可追溯管理系统。“只需扫个码,就可以将药材追溯到田间地头。”王其丰向记者演示。

与此同时,沪谯药业智慧煎煮中心也已与国内数十家医院达成合作,医生只需线上开方、审方,并一键传至智慧煎煮中心,工作人员即可依方抓药、煎药,次日就能将药送至患者手中。

当年华佗在亳州的一方药圃,亳州人至今津津乐道。在他们看来,那是华佗给亳州留下的中医药文化和产业的原始基地。从一方药圃到如今的120多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从一只蛇皮袋闯天下到拥有每天客流量达6万人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从摆摊经营到如今“千家药企”,古老的中医药一次次在亳州焕发生机。

走进亳药集团兴禾公司组培繁育中心无菌操作车间,记者看到生产人员正小心翼翼地对半夏、亳菊等种苗进行接种。“中药材在种植过程中,易受土壤、气候等因素影响,且药农往往自繁自用,导致种苗的抗逆、抗病等能力不断下降。”公司研发人员周雪娟说,通过组培技术可以实现种苗提纯复壮与脱毒快繁,恢复原有的优良品种特性,长出来的中药材品质好、产量大、效益高。

目前,该公司已建立30余种中药材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每年可扩繁良种逾2亿株,为古老的中医药插上了“指数级”发展的翅膀。

坚守中医药文化根脉

漫步在亳州街头,无论是花戏楼还是华祖庵,无不诉说着这座城与中医药悠久绵长的缘分。

今年1月,升级改造的华佗百草园景区重新开放,众多市民纷纷前往打卡。进入景区大门,只见“神医广场”中央矗立着头顶方巾、腰系药葫芦的华佗石雕像。景区内共设7座桥,每座桥的名字都与中医药有关。济世桥代表华佗医者仁心、悬壶济世。半夏桥,指的是一味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功效的中药半夏……每年9月9日,亳州还会隆重举行华佗祭祀典礼。

传承中医药文化,老字号功不可没。在亳州北关历史街区,承庆堂、养化堂、恒方堂等中医药老字号内挤满了前来体验的游客。“我们的膏药不需要加热即可敷用,而且透气性好、无残留、吸收快,深受大家喜爱。”承庆堂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承庆堂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一整套标准化膏剂制作技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让更多人用上了好膏药。

当传统中医药文化遇见人工智能(AI)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亳州养生会客厅,除了云看病,在这里还可以体验到“中医虚拟现实(VR)五音疗法+五禽戏”、免费煎药、品尝药膳等。“我们定期邀请中医专家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拔罐、刮痧、艾灸等项目,让大家在体验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亳州养生会客厅运营负责人郑玉洁介绍。

截至目前,亳州已有市级及以上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25项,其中省级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3项。还有亳州芍药传说、华佗五禽戏、九制黄精古法炮制技艺等各类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非遗项目20余项。

“依托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亳州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加大中医药保护重点载体和平台建设,已建成亳州博物馆、华佗中医药博物馆、亳州数字非遗馆等,修缮保护了花戏楼、华祖庵、北关历史街区等与中医药文化关联性强的文物古迹,让人们更了解亳州中医药文化历史,更理解亳州中医药文化内涵。”亳州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张秀忠表示。

家住花戏楼附近的居民姜卫东,对这种变化感受最为直接。“花戏楼在全国名气很大,但藏在老街巷中,交通不便,外地游客很少。从2017年开始,花戏楼每天都像赶庙会,那个人多的哟!”姜卫东的家就在巷口,他开了一家小卖部。“以前花戏楼有说头,也有看头,就是没有赚头。现在每天一辆接一辆的大客车带着外地游客来亳州旅游,体验中医药文化,现在俺这里就是‘聚宝盆’呢!”姜卫东高兴地说。

以传承创新擦亮金字招牌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与华佗百草园景区相邻的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同样游人如织。该景区总占地面积近15万亩,集亳芍、牡丹、亳菊、板蓝根、蒲公英等药花种植、展览、观光休闲为一体,是全国最大的中医药花海景观。

炫目的花海中,时常可以见到练习五禽戏的人们,这不仅是华佗给亳州留下的财富,也是今天亳州一张亮丽的名片。

中医药“火”起来的“流量密码”何在?“所谓的‘流量密码’,就是传承创新。”王林说,除了人气爆棚的旅游景点,2022年成交2.12亿单的花草茶也是佐证之一。

回顾亳州花草茶产业发展之路,卖出亳州第一杯花草茶的亳州市花草茶行业商会会长张西军感受颇深。

1995年,从“中医给自己开的润嗓药方”中得到启发的药材栈老板张西军,在亳州创办了全市第一家花草茶企业。“产品上市短短三个月,不仅收回了成本,还净赚了十几万元。”张西军至今清楚地记得那款名为贡菊冰茶的花草茶配方。

此后,从贡菊冰茶到百花草茶、八宝茶……其他药商也纷纷跟进,迅速推出不同的花草茶产品。借助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资源,亳州花草茶产业这个“萌芽”一破土,便快速成长。

目前,亳州全市共有花草茶企业932家,从业人员超10万人,年产值100多亿元。在亳州各大景区,清肺止咳茶、理气健脾茶、健胃消食茶、健身去油茶、补气清热茶等养生饮品成了游客新宠,“轻养生”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茯苓荷花酥、华佗十全汤、当归羊肉、曹操鱼头……吃药膳,也成了必须来亳州的理由之一。

为了让亳州药膳“拿手菜”走向全国各地,近年来,亳州抢抓预制菜新风口,加快药膳预制菜产业发展,目前年产值已突破50亿元。

“这台全自动给袋式真空包装机,是目前市面上最先进的真空包装机,一天可以包装四万袋药膳牛肉。”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工业园区的谯郡府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葛峰向记者介绍。从2015年开始从事药膳预制菜生产以来,该公司已开发出30多道药膳预制菜,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皖北人对馒头情有独钟,因此我们从养生馒头做起,让馒头通过预制菜真空包装送到全国各地的餐桌。”亳食记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睦麟介绍,该公司生产的养生馒头造型美观,而且加入了薏米、山药等,广受食客好评,2022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

为推动药膳预制菜标准化,亳州还制定发布了药膳参杞牛肉、药膳麻椒鸡、药膳芍花鸡等3项团体标准。与此同时,亳州不断加大药膳烹饪技能培训力度,为群众铺平就业创业道路,目前已开展药膳烹饪培训班20多期,1000多人因此受益。

习五禽、食药膳、沐药泉、饮屠苏……不断擦亮养生金字招牌的亳州,正在打造康养文旅新高地。在亳州,古老的中医药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安徽省亳州市中医院中药房,孩子们在中药师的指导下体验中草药称重。

数说

近年来,亳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中药材种植业产值42.6亿元,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

亳州已有市级及以上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25项,其中省级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3项,另还有华佗五禽戏等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非遗项目20余项。

截至2023年9月,亳州市中医床位达到4970张,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2348人,中药师231人。

弘扬和振兴中医药时不我待

中医药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又在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大力弘扬和振兴中医药事业,是时代之声、社会之需、民众之盼。

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博大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015年1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时强调,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近年来,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尚存在传承不足、创新不够、发展不强等问题,中医药的振兴发展时不我待。

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当下,应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传承精华,弘扬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应弘扬优秀传统经典,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大力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推广,提高全民中医药文化素养。

守正创新,服务发展。创新中医药理论,促进学科交叉,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围绕探索新的疗法,提高临床疗效,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创新与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和水平。

厚植土壤,精育良才。应持续改革中医药院校的教育体制,完善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更加有利于专业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条件,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做基础,有防治疾病的临床疗效做支撑,有民众的需求和信任做保障,中医药这一千年文化瑰宝必将焕发勃勃生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作者:唐巍,系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

百年药铺焕发新生机

讲述人:安徽省亳州市承庆堂第五代传承人 李 彪

承庆堂始创于1890年,由我爷爷的爷爷李泓德创办,距今已有133年的历史,到我这一代已传承了5代人。“承庆堂传统中药制剂技艺”还入选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我有幸作为见证者,参与到中医药的传承、弘扬和创新中。承庆堂不仅把极为厚重的中药理论知识和中医药文化保存了下来,更把“正仁修良药,丰德存济世”的道德情操传承给了这一方水土和人民。如何让承庆堂这一百年老号承续经典,是我的一道必答题。

为唤醒历史记忆,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在亳州北关历史街区核心区恢复了承庆堂百年老店,这是典型的明清老式建筑,形制在淮北平原较为独特珍稀。展馆展示的是古朴的格调布局、清晰的文化基因,全天候免费开放,以现代化的展陈语言、科普式的表达体系,传递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历史,助力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活。

作为地地道道的中药人,我带领团队成员不断挖掘和释放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现已构建起以药食同源生产、中医药诊疗和大健康养生为重点的中医药产业链体系,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与科技转化。在每年腊月初八、五月初五,举办“感受药都古韵 品味暖心腊八”腊八节活动、端午节派送香囊等民俗文化活动,让非遗彰显城市人文之美。举行“非遗传承·师徒结对,传统中药技艺拜师收徒仪式”,接收学徒30人,让中医药“活态传承”的基础更加巩固。抢救性记录了老药工技艺,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赓续药都根脉、传承非遗基因——走访慰问老药工”活动12场次,抢救性记录5名老药工的非遗技艺和先进事迹,丰富了非遗文化资源……

经验告诉我,只有不忘初心,坚守产品质量、持续创新研发,方能行稳致远。为此,我们始终持续开展品质、品类、品牌“三品”提升行动。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本质上还是要以提高产品品质为首要前提。在产品优质的基础上,我们结合短视频等融媒体,以新颖、时尚的传播手段讲好老字号品牌故事,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感。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落实这一重要要求,中药人责无旁贷。我将继续专注于中医药发展,守正创新,传承核心技艺,用多种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同时,更加严谨规范、更加勤勉自励,虚心倾听用户需求,把服务做到细致、精致,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以更优质的产品体验、更优异的性价比回馈用户,为人民健康服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