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安徽新闻 »

安徽人文讲坛|11月19日说说安徽农业文化的“前世”与“今生”

凡大皖新闻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皖新闻讯  安徽,作为中国长江、淮河两大地域农业的发祥地之一,滋养出淮河文化、楚文化和徽文化的典范形态,在中国农业文化发展史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期的安徽人文讲坛,讲席嘉宾将和大家说一说安徽农业文化的“前世”与“今生”。

历经千年岁月,安徽各个时期、不同地域的农业文明已经浸润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层面,更留下了数量众多、形态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

安徽最具标识性的农业文化主要形态有以《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理论为代表的观念民俗类、以皖南古村落为代表的聚落景观类、以太平猴魁为代表的物种特产类和以勺陂(安丰塘)为代表的工程遗址类,以及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为代表的生态技术类等等。

新时代,安徽“前世”农业文化又焕发出“今生”的价值魅力。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安徽各地优秀农业文化资源,在得到很好的传承基础上,又被广泛应用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形态拓展、文化生产等各项工作中。安徽优秀的农业文化加快了与产业的融合,其中的人文民俗、田园景观与现代农业、科普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成为集农耕体验、田园风景规划和生态保护等统一协调发展的新时期的农业文化综合体系,正日益彰显出时代的光彩。

如果您对本场讲座感兴趣,可于11月19日下午3时前往安徽省图书馆东二楼学术报告厅听讲。

嘉宾介绍

方国武,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省级教学名师。全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理事,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家库专家,安徽省乡村社会治理专家库成员。主要从事美学、农业文化研究。曾主持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安徽省人民政府人文社科奖等奖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课题等多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相关专业领域论文多篇。

大皖新闻记者  陶娜

编辑  彭玲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