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安徽新闻 »

黄梅戏《太阳山上》感动北京观众 小切口、大主题、青年演员是剧目亮点

凡大皖新闻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皖新闻讯    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联共同主办的“新时代 新徽班 新气象”精品剧目展演日前在北京启动。继大型徽剧《刘铭传》之后,由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制作的黄梅戏《太阳山上》12月4日晚亮相中国评剧院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得到北京观众和专家的好评。

以铁血情怀谱写壮烈诗篇

黄梅戏《太阳山上》改编自我省著名作家季宇小说《最后的电波》,这部作品生动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电报局报务员李安本被共产党坚定的革命信念、必胜的抗日决心以及新四军战士们的铁血情怀深深打动,最终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的故事。这部作品艺术再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岁月,谱写了一曲英勇壮烈的革命诗篇。此前,黄梅戏《太阳山上》也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戏曲展演,收获好评。

“小说讴歌了新四军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的铁军精神,围绕电报员的转化刻画人物,视角非常独特,故事也非常吸引人。小说在《人民文学》发表以后,也获得了'人民文学奖',引起了各方关注,国家话剧院将这个小说改编成话剧《铁流东进》,电影的改编也在进行中。但最早改编的是安庆黄梅剧团,他们把这部小说改编成了黄梅戏《太阳山上》。”《太阳山上》小说原著作者季宇表示,自己对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的改编非常满意,“导演李建平和编剧朱仁武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演员、音乐、表演都可圈可点。小说和戏剧是两种艺术,他们在转化上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我觉得改编是非常成功的,抓住了小说的精髓吧,反复打磨,前后修改大概有十多遍吧。”

黄梅戏《太阳山上》导演李建平表示,这部戏由原著小说中符合戏曲美学、最适合舞台呈现的部分改编而来,展示的是一个成长中的人物,“浴火重生”成长为一个新四军战士,“剧中的太阳山是地名,也是一种人生的意蕴。”编剧朱仁武介绍,《太阳山上》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方式都尽量向传统黄梅戏回归,观众不仅能听到阴司腔、烟袋调等老腔老调,还能欣赏到“抢背”等传统戏曲表演中的“绝活”,“我们从一个小切口入手,展示一个小人物的精神蜕变,将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生动展现给观众,因此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证明,黄梅戏的这种大胆尝试和勇敢探索无疑是成功的。”

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青年演员、“李安本”扮演者虞文兵认为,李安本这个形象不是“高大全”的革命英雄,他是一个有些灰色调子的普通人,是一个可叹可气又可爱可敬的小人物,“正是这样一个被中国共产党坚定革命信念打动、被新四军战士铁血情怀感动的普通人,更容易走进观众内心,更令人感到真实可信。”

首都观众、专家为青年演员点赞

“提到黄梅戏,就会想到《天仙配》《女驸马》,就会想到优美的曲调和优雅的古装。今天第一次看红色题材黄梅戏,大大刷新了我对黄梅戏的印象。”北京观众杨秀丽欣赏完整台剧目后表示。

“走进新时代,现代戏创作成为热点,尤其是革命题材诞生了很多优秀作品,黄梅戏《太阳山上》就是其中的代表。演员的声腔既有委婉抒情,又有革命豪情,塑造了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说,他注意到,这部戏主要由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的年轻人承担演出任务。借助多层次的演出平台,年轻人开始走上黄梅戏舞台中央,担起黄梅戏传承重任,呈现非常喜人的景象。

本轮展演汇集了全省8家院团的12台精品剧目,演出团队要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以及省内的多座城市之间转场,需要事先的科学统筹及运作中的高效执行,对于主办单位来说无疑是场考验。对此,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杨凤一给予了高度认可,“我觉得这真的是叫做新时代、新徽剧、新气象,会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感受安徽,尤其安徽戏曲艺术的魅力。”

大皖新闻记者 蒋楠楠/文  通讯员   范柏文/摄  

编辑  张思平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