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元新闻微信号报道,近期,经省政府同意,安徽省发展改革委通报2022年度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结果,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年度大考”正式“放榜”。
2017年开始,安徽开始对省级以上开发区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评价结果反映开发区前一年各方面综合表现,被认为是省级以上开发区“最重要的年度考核”。
2022年度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公示以来,在全省各开发区引发“震动”。在这次考核中,前30强的排名出现“洗牌”,考核评价办法“推倒重来式”的修订也引发广泛关注。站在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层面,考核评价办法可能没法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改变是第一步。
两强让位
“全省第6名,这是我们成绩最好的一次。”考核结果出来后, 安徽当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占永松说。
安徽当涂经济开发区创建于2002年,2006年升格为省级开发区,2017年进入国家级开发区培育期。算上2022年度,当涂经开区连续6年在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评中位列前三十强, 2020、2021年均位列14名。
而今年,当涂经济开发区前进至前十名。与众多国家级开发区“同场竞技”,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占永松表示,开发区上下都很高兴,“很满意”。
当涂经济开发区创新创业中心园区环境
安徽怀宁经济开发区则在此次考核中排名第15名,这是该开发区历史上首次进入前30。
安徽怀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企业服务部负责人告诉元新闻记者:“开发区上下都感到备受鼓舞。”在此之前,怀宁经开区2020年考核成绩排在第33名,2021年则在70名开外。
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2022年度安徽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拟通报对象公示后,很快在众多开发区引发热议,主要原因是排名变化大。不少开发区工作人员都表示:“几乎是重新洗牌” 。
元新闻记者从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2022年度安徽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前30名开发区位次变化较大。亳芜现代产业园、江北集中区、怀宁经开区、怀远经开区、和县经开区等5个开发区有史以来首度跻身前30名;
而长丰经开区、安庆高新区、阜合现代产业园、黄山高新区、舒城经开区等5个开发区则是三年以来首度跻身前30名。
其中,长丰经开区、芜湖高新区、肥西经开区、来安经开区、安庆高新区、肥东经开区、亳芜现代产业园、江北集中区、怀宁经开区、狮子山高新区、无为经开区、桐城经开区等12个开发区在2020-2022年三年排位上连续攀升。
新站高新区、慈湖高新区、宁国经开区、滁州经开区、全椒经开区、马鞍山经开区、鸠江经开区等7个连续两年名列前30的开发区因“未完成主要目标”而跌出前30名。
最令人吃惊的是,由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期垄断“状元”“榜眼”位置的“两强”格局被首次打破。
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跃升至第一名,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至第2名。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徽肥西经济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徽当涂经济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列第3名至第10名。
2022年度安徽省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排名(制图:周继龙)
最大“胜负手”
开发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头雁”“排头兵”“先行者”。安徽省级以上开发区经历多次优化整合,目前全省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共126家。
“此次考核排名变化较大,我们也进行了调研,对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安徽省发改委地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影响开发区“提分”因素很多。其中,最大的胜负手是大项目落地拉动。
2022年,长丰经开区、安庆高新区、肥东经开区分别因比亚迪汽车、集泰新材料、协鑫能源等大项目落地,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经营(销售)收入等主要指标明显提升。
庐江经开区首个百亿级产值企业国轩科宏年产10万吨正极材料项目顺利投产,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92亿元,同比增长156%,也拉动了指标提升。
与此同时,招商引资延链、补链,形成产业集群的效果也在排名中体现的非常显著。狮子山高新区在引入至信搏远等细分产业链“链主型”项目的基础上,成功撬动一批“链群”项目签约落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50个。
庐阳经开区以“总部+基地”模式,志邦家居等行业龙头企业提高了区域税收贡献率。
此外,2022年度,多个开发区“调区”“扩区”,发展空间及主导产业的变动也对开发区的发展产生了有效带动。
怀宁经开区迪米新材料
怀宁经开区、舒城经开区2022年初完成调区及主导产业变更,怀宁经开区当年新纳规30家工业企业,舒城经开区当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5个、新纳规企业25家。
一部分开发区原有基数小、任务相对不高,一些大开发区2022年度与合作地块严格执行了5:5分成协议等也影响部分开发区名次上升。
另一方面,降幅较大的开发区则各有各的难处。
一些过去成绩很不错的开发区2022年度因为产业发展受限影响了“成绩”。例如,新站高新区2022年因国际显示面板产业价格下浮,导致主要经济指标下降,其中全区经营(销售)收入等指标未完成目标任务。
一些开发区因为对外开放层次低导致排名下降。元新闻记者了解到,安徽有3个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为0,该项不得分,仅这一项就造成了15-20名的名次下滑。
引入项目把关不严,开发区创新驱动能力不强也是一些开发区成绩不佳的原因。
元新闻记者还了解到,2022年安徽有两家省级开发区引入了部分不符合主导产业方向的项目入园或纳入统计,造成主导产业集聚度指标不升反大幅下降,同时造成碳排、能耗指标不降反升。另外两家省级开发区因净增高企个数或当年吸纳技术成交额等指标大幅下降,造成25-30位左右的名次下滑。
还有一些过去成绩不错的开发区,因为预期较好,给自己立的flag较高,最终部分指标实际完成情况与预期存在差异,也导致了名次下滑。
游戏规则已变
除去上述主观原因,客观上最大的变化是:安徽开发区的“考纲”变了。
2023年,《安徽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再次进行了修订,在指标体系、评分方法等方面变化较大,被认为直接影响了2022年度综合考核评价排名。
实际上,近年来安徽不断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 2017年以来,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曾多次修订。
“这次考核评价暂行办法的修订,可以说是推倒重来式的。”安徽省发改委地区处相关负责人告诉元新闻记者。
据悉,修订后的考核评价办法确立了争先激励、重点突出、分类对标三大原则,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围绕推动改革和创新发展,设定6个一类指标,分别体现开发区发展实效、产出效益、创新驱动、开放共享、绿色发展和工作创新方面的综合表现;26项二类指标中8项为加分项。
考核体系还设置减分项指标,重点体现发展的底线和红线要求。减分项主要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其中,存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以及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挂牌督办未完成整改且超过整改时限的,每1个扣0.5分。
相比老版本,新修订的开发区《安徽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对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大幅度删减,剔除与开发区提质扩量增效联系不紧密的指标,尤其是除重大安全生产和环保责任事故外,严控“一票否决”事项,体现了为基层减负。
与老版本相比,最大的变化可能体现在评分方法上。
“老办法”的可量化指标用当年绝对数和增幅计算分值。因此,大开发区的绝对数更大,更占优势。
“新办法”可量化指标则是对达到年度发展目标指标赋予基本分,超出部分折算为争先分。基本分、争先分权重按6:4确定,定性指标按完成情况打分。可量化指标得分相加,再与加减项分数合成为开发区最终得分。
过去开发区综合考核中,“尖子生”名单尤其是状元”“榜眼”长期被大开发区垄断,而且与其他开发区的排名常常会有10分以上的“断档”。
“有些体量小的开发区增速可能都达到40%、50%了,但是绝对数比不过大开发区,还是排不进前列。怎么努力都上不去,可能就会泄气,想‘躺平’。”省发改委地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种崭新的评分方法也决定了,进步快的学生比“尖子生”更吃香——新评分方式更强调“自己跟自己比”。
“只要发展得好,每个开发区都可能得第一。”
“对于一些小开发区来说,起到了激励作用,有一个‘跳起来摘桃子’的目标,只要努力也能进前30。”
“小块头”来劲了
作为“年度大考”,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某省级开发区工作人员李影(化名)告诉元新闻记者,综合考核对于开发区来说算是“最高级别的考核”。“各级领导都非常看重,排名不仅体现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甚至还影响人员的工资奖金、年终绩效。”
新修订的《安徽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暂行办法》中明确,公示结束后,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省统计局将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评分及公示情况按程序报省政府审定,“根据当年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对综合考核评价中排名居前30位的开发区,予以通报,并在体制机制、要素资源、环境容量、扩区升级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而对于成绩不佳的开发区来说,考核意味着鞭策。综合考核处于后5位的开发区以及因“一票否决”被取消评价资格的开发区,主要负责人则将面临约谈,并予以通报和限期整改。连续2年考核居后5位的,3年内不予扩区、调区、移区;连续3年考核居后5位的省级开发区,予以摘牌撤销或整合。
2017年以来的历年考核中,安徽已有开发区连续两年考核居后5位,但连续3年“垫底”的省级开发区尚未出现。
元新闻记者了解到,2022年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公示对开发区下一步发展的影响已经显现。
由2020年的53名、2021年的38名,跃升至2022年的第一名,长丰(双凤)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甄红艳告诉元新闻记者,这个结果“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工作,是双凤经开区最重要的考核工作之一,居全区重点工作之首。” 甄红艳介绍。2022年度的考核中,经开区在发展实效、创新驱动、开发共享等方面优势突出,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主导产业集聚度等指标总量与增速都处于全省领先水平,质量效益方面进步也非常明显。“尤其是亩均规上工业税收、亩均工业投资、亩均工业经营收入等指标较上年大幅增长。”
甄红艳表示,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中取得第一名提升了长丰(双凤)经开区的知名度,为双招双引工作,尤其是重大项目、高层次人才落地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更强劲的动能。
“未来的工作将以考评体系为导向,紧盯体系变化,全力推进园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甄红艳说。
下一步长丰(双凤)经开区将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力,提升园区环境和综合服务配套,开展低效用地整治,匹配导入优质项目。同时,持续扩大开放合作,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长丰(双凤)经开区(来源:双凤发布)
“过去因为体量小等原因,怀宁经开区排名成绩一直进不了前30。”“干了很多工作,排名上体现不出来。”安徽怀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企业服务部一位负责人认为,考核评价办法修订以后,2022年度的成绩是对怀宁经开区当年各项工作的全面检验,“结果令人惊喜。”
之所以拿到好成绩,她认为,主要是2022年园区发展有亮点、有成效。她介绍,怀宁经开区同时成立了3个驻外招商专班,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个重点区域开展驻点招商,2022年,园区共引进36个项目落地,协议总投资165.85亿元。
另外,怀宁经开区2022年在安庆市率先完成调区及变更主导产业,极大提升了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为投资50亿元的碳一锂电、投资20亿元的思明汽车产业园、投资20亿元的鑫华通智能产业园等重点项目落地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方向清楚了,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就更明确了。”这位负责人告诉元新闻记者,2022年度的考核结果出来以后,很多规模相对小一点的开发区都感觉看到了希望,“大家都在发力,竞争激烈,压力更大了。”
“对于怀宁经开区来说,下一步还是抓增量,提高产值和税收。同时,2022年考核的一些短板例如非公党建、新增上市企业数量等,也要补上来。” 该负责人说。
安徽当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占永松则告诉元新闻记者,2022年度的考核能够取得好成绩,工业发力作用非常大。“2022年,当涂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5%,战新产值增长49.5%,高新产值增长41.9%,技改投资增长46.9%。”
当涂创新港科技孵化器
他认为,新的考核评价办法对总量和增幅都有要求,所有的指标都围绕高质量发展,导向很清晰。“2022年的成绩出来以后,大开发区感受到了压力,小开发区也看到了希望。2023年感觉大家都在发力,我们压力也很大。”
目前当涂经开区入驻企业超千家,规上工业企业三百余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百家,已获批省级智能家电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省级智能家电微型产业集聚区,国家火炬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
占永松介绍,对标新的考核评价体系,2023年当涂经开区狠抓招大引强、项目建设、企业培育和环境优化等重点工作。1-11月,新签约腾志博汽车零部件、至美精密管件、库迪咖啡等亿元以上项目59个,新开工项目32个,开工率100%;竣工项目28个,竣工率121.7%。
“下一步,我们有更高目标。当涂经济开发区要进一步拉高标杆,向国家级、‘千亿级’开发区目标奋进。”
和百亿以下说拜拜
开发区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近年来安徽开发区规模持续提升,2022年全省开发区实现经营(销售)收入6.12万亿元,经营(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园区达11家,较2021年增加2家。
全省新增13家上市企业,全部落户于开发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2022年度的综合考核中“状元”“榜眼”格局被首次打破,但合肥经开区、合肥高新区继续保持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前10强地位,分别位列同类第6位、第7位,较前一年进步4位、1位。
在各项改革中,开发区也是“排头兵”。近年来,安徽“标准地”改革加快推进,亩均投入产出比大幅提升。2022年,全省开发区以“标准地”方式出让土地 13.28万亩,占产业用地出让的80%以上。亩均规上工业税收达到31.6万元/亩,同口径增长30%,亩均工业投资连续跨越40万元、50万元两道大关,达65.7万元/亩·年,增长28.8%;亩均工业经营(销售)收入达662万元/亩,增长44%。
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徽开发区发展仍存在短板和不足。省发改委地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开发区目前聚集能力仍显不足,全省仅有合肥新站高新区等19家开发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超过50%。
部分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仍有25家开发区存在未完成整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情况。
部分开发区对外开放和创新驱动水平较低。近四分之一的开发区外商投资为零,53家开发区当年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低于1亿元。部分开发区过于依赖单一产业。
“对标江浙沪,目前安徽还没有万亿开发区。2025年,安徽的目标是消除百亿以下开发区,目前压力依然很大。”
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依然在路上。2023年,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在充分吸纳沪苏浙成功实践和安徽省开发区创新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目前正在待省委常委会议审议。
规范开发区管理,安徽省发改委编制印发了省级开发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基本建立了“前期辅导—中期论证—后期评估”全流程服务机制,安徽省“十四五”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期评估也已经启动。
2023年,安徽省发改委组织开展省级经济开发区亩均效益领跑者遴选工作,依据年度考核数据推荐和县经开区等20家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亩均效益领跑者(含培育期)。
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开发区也有“毕业季”。2023年,安徽建立开发区滚动开发机制,鼓励已完成开发任务、工业或新型产业用地比例低、产城融合程度高的开发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筛选确定肥西经开区、南谯经开区作为首批“毕业机制”试点单位。
“一个考核评价办法不可能所有人都满意。”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士表示。在总结2022年度考核的基础上,下一步还将对《安徽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暂行办法》进一步优化。
撰稿丨元新闻记者 刘媛媛 通讯员 田皓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