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皖新闻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按: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五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谱写了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的生动实践。今天,让我们走进一批安徽思政课老师的课堂。
吴家华:做学生心灵的“引路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触动心灵的课程,要贴近时代、贴近实践、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时至今日,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吴家华教授,已在这条探索心灵的道路上走了35年。
讲好思政课,意义重大
最鲜活的思政课是什么样的?这是摆在每一位思政老师面前的命题。“到课率”“抬头率”自不必说,而关乎学生真听真信真做的共鸣与共情,是吴家华一直以来所追求的。
在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吴家华总会用一节课多时间,跟学生谈论马克思是一位怎样的人。从玩世不恭到“学霸”,这是青年马克思大学生活的一个写照,也体现了这位伟人思想转变的历程。
吴家华结合马克思的生平传记娓娓道来,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伟人的形象固然深入人心,马克思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学生们感慨道。
讲好思政课,意义重大,然而上好思政课,确实不容易。2019年,吴家华作为安徽省思政课教师代表之一,参加了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正是因为这份宝贵的经历,也让他对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金课”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
吴家华感到,那场座谈会非常“解渴”,解答了困扰在思政课老师心头的诸多困惑。
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讲出政治高度,是党和人民的要求,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思政课的鲜明特征。但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不能把思政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彻底的理论、真理的力量说服学生、引导学生。
再比如,对于政课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一定要把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
教的是人,赢的是心
其实思政课教的是人,赢的是心。吴家华在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情感温度,帮助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理想,致力于成为他们心灵的“引路人”。
早些年,他兼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导师,推荐指导本科生申请著名高校研究生。帮助一批怀揣梦想的学子,申请了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背后是无数次的谈心、关怀与不遗余力的引导。吴家华希望,这些孩子们不仅能在课堂上“畅饮真理”,更能在习得“真理”后眼中有光,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牢牢结合在一起。
一位保研到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在写给吴家华的明信片中是这样说的:“不论大学四年还是人生长旅,成为您的学生,是我最大的幸事!在先生的课堂上,我们亲近正义、博大与高远,从先生的言行中,我感悟勤恳、谦逊与宽厚。在先生的搀扶下,我看着自己曾经的泪水和渴望绚烂成花……”
思政教育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吴家华也把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浸润在和学生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中。
“我经常跟学生讲,在走到人生重大关头或者遇到重要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找自己的好朋友,父母、老师商量,总有一个好的办法来解决。”他的办公室随时欢迎学生们来分享成长的烦恼,而他也会主动关心孩子们的学业、生活,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重要阶段,为他们排忧解难。
用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在思政课领域从教了35年,吴家华发现,近五年思政课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转折性的变化。改革创新给思政课堂注入了“生命力”。
在他的推动下,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活动,深受学生欢迎。课程通过开设讲故事悟思想、评时事用思想、读经典学思想等一系列实践教学主题,增强了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近年来,吴家华也在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思政课上不断“发力”。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吴家华先后为安徽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班,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原理”课分教指委组织的备课会,作专题报告。
他在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制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施方案》等五个方案,指导本科生开展“读经典、学思想”实践教学,在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等方面作出一系列的尝试。
由他负责创制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创新探索与实践》,更是斩获了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殊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研究生刘松涛很喜欢听吴家华老师的课。在他眼中,吴老师教学底蕴深厚,娓娓道来的讲述让学生沉浸其中。“吴老师总能联系实际,把学科热点引入课堂中,让我们第一时间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这让他感到醍醐灌顶,也有了走向广阔天地的勇气。
春风化雨,守正创新。吴家华表示,面向未来,他们将不断顺应“互联网+”教育时代潮流,改革创新思政教育育人模式,用党的创新理论激荡一代代年轻人的“青春梦想”。
相关新闻
师说:他们眼中的思政课是什么样?
当好思政课老师是幸福的选择
——安徽艺术学院思政课教师,2021年第二届教育部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比赛特等奖得主,高元龙
思政课老师很普通,但是工作不平凡。身在其中,我很光荣。刚工作那几年,我困惑于别人问我为什么当老师,何况还是思政课老师。困惑的我也一直自问:为什么当思政课老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培育学生也教育自己。直接促动我安心踏实当思政课老师的是一张“我的理想是当农民”的匿名纸条。2008年秋季学期,在“理想信念”课上,一张匿名纸条上说,他在小学谈“我的理想是当农民”时,被同学们嘲笑了,从此再不敢说当农民的理想。随后,在“我想当农民”的班级讨论中,这个“特别”的理想被大家肯定了。后来得知,这位同学是觉得农民的父母太辛苦了,希望以后的农民不要这样辛苦。这件事震撼了初当思政课老师的我,我感觉到当思政课老师有一种简单又崇高的幸福感。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是,讲道理并不容易。带着“大学生为什么愿意听我讲道理”“为什么相信我讲的道理”的自问,我逐渐明白大学生不是不赞同思政课道理,而是不喜欢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大道理”,大学生希望老师把道理讲在自己的“心坎上”。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政课老师不仅要对讲什么道理有自知之明,还要注重方式方法。一要心中有爱,富有感情,否则讲道理就不圆满、不自信、不自然。二要努力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所需所求,否则道理就会空洞没有吸引力。三要言教和身教并举,多用我行、我可以、我能做到等,鼓励学生做到更好。四要注重积累,增强思政课讲道理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五要善于以声势感染人。虽说有理不在声高,但是声音太低、说话软绵绵、没有抑扬顿挫,道理一定难以讲下去。
近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们发挥安徽艺术学院的专业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安徽艺术院校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经过前期的积累和调研学习,从2023级大学生开始,我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单独成课,经过提炼加工的“艺‘讲’思政教学法”获批立项2023年安徽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项目,初步形成推广应用价值。
当老师难,当好思政课老师难上加难,但是当好思政课老师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庄严使命。作为高校思政课老师,我将坚定这个幸福的选择,继续努力为大学生种好真善美的种子。
守正创新,打造高质量思政“金课”
——蚌埠医科大学思政课教师,2019年首届教育部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比赛特等奖得主,李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思政课要推动内涵式发展,在改进中加强、创新中提高。创新的前提是守正,守正就是回归到思政课的本质,即“讲道理”。如何通过创新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把思想性、理论性的内容讲出亲和力、针对性,是加强思政课内涵式建设的核心,也是我近年来不懈的追求与探索。
“乐式教学法”的创建。准确地说,这是一种理念,或者说是我教学的行动哲学,“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理服人,坚持以情怀打动人。
首先,要将思政课的理论性、思想性讲出针对性与亲和力,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从2022年6月开始,我们学校在所有班级班委中设立了思政委员,于是,我可以通过思政委员的桥梁作用,得以真正走进他们。
其次,思政课难上,难在难以入脑入心。因此,我的两个基本点,坚持以理服人,坚持以情怀打动人,一个解决入脑,一个解决入心,最终达到思政课启智润心的目的。
最后,入脑的前提是动脑。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是教学生结论与条条,应当注重得出结论的过程,把结论讲出道理、学理、哲理,让学生跟随你讲道理的过程一起思考直到最后得出结论。
如果把两个基本点比作是两极,讲道理是阳极,讲情怀是阴极,那么在这两极之上还有着一个无极而太极的东西——思政课的初心,即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
唱响大思政课的主旋律,在社会大课堂中立德树人
——安徽工业大学辅导员,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杨建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我深感责任重大、倍受鼓舞。这五年,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青年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引航员”,是我国高校“大思政”格局下的一支关键力量,是延展思政课“主渠道”、检验思政课效果的“见证者”。辅导员的工作直接面对广大同学,是离学生最近、与学生最亲的“良师益友”,可以说辅导员的思政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辅导员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引导学生立足新时代,做践行者。
社会实践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辅导员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参与教师,要把目光从校园放到广阔的实践当中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思考,在社会这个“大学校”里收获知识和感动。
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工作思路,连续多年组织本院师生前往大别山革命老区开展社会实践锻炼活动。在实践中,学院的辅导员与学生一起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起参与调研实践、义务支教,一起开展理论宣讲、法律宣传……学生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践中立志向、也在实践中涨才干。许多参与其中的学生对基层有了全新的认识,将基层当成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实践改变着学生,也改变着教师。在实践中,辅导员教师和学生一起走在田间地头、了解国情民情、理解乡土乡情,辅导员教师的思路也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阅历也在实践中不断增长。辅导员的“思政课”因为有实践这个“素材库”“加油站”而充满了泥土的气息、大地的味道。
学院开展“濮塘行”模拟长征活动,从建院开始至今已连续开展了19年,是学院党建工作的一项特色活动,每一次活动都是一堂生动的党课、一堂行动中的历史课、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从学校到马鞍山濮塘革命烈士陵园,要经过4个小时、16千米、徒步2.5万余步才能抵达终点。为了让这样的“长征路”走得入脑入心,学院精心策划。活动前,学生发起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之旅”打卡活动,线路图是学生手绘“红色地图”;活动中,学生吟诵《七律·长征》,歌唱红军长征途中的歌曲;活动后,紧接着举行“长征归来话感悟”交流座谈会。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体能、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
大皖新闻记者 陈牧 张楠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何钱源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