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安徽新闻 »

楚风觅踪丨古墓里的“鬼吹灯”

凡大皖新闻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楚墓棺椁底部为何悬空?

从已经发现的古楚墓看,其椁室底部基本上都支垫整木。整木上放椁;椁室四壁朝外的一面,垒方木或大木板。垒方木,则构成“题凑”。由于方木多为柏木,柏木去边抽长方或正方的心,颜色淡黄,故名“黄肠题凑”。楚幽王墓被盗时的目击者邓峙一回忆说,楚幽王墓椁四周即是黄肠题凑。2006 年,考古工作者发掘的安徽六安王墓椁室,也是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古代陵墓的一种结构,以前学界称其流行于西汉,是帝王级别陵墓所特有。从古楚墓的发掘情况看,战国时期就有黄肠题凑的王墓了。椁底板下垫整木,一为棺椁防潮湿;二与古楚国人认为死后灵魂升天的观念有关。楚人自古“敬鬼好祀”,认为人死后魂归天国、魄入土为安。椁底悬空,寄托的是楚人对墓主灵魂升天的美好愿望。

鬼之不存,自然就没有“鬼吹灯”,但“鬼吹灯”情节不时出现在一些魔幻创作中。可是,在盗墓活动中,类似“鬼吹灯”的事,真实存在。

1987年,考古工作者来到湖北荆州市包山大墓,准备正式发掘,发现古墓上有三个明显盗洞,其中有两个大约10米深,明显的半途而废;还有一个更深,这使考古工作者感到很沮丧,担心这座古墓被盗墓贼盗掘过。

当正式挖掘进行到 15 米左右深时,考古工作者发现这个盗洞出现拐弯,推测盗墓人可能认为盗洞方向出了问题。可就在拐弯的废墟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把青铜铲,还有已经腐朽的麻绳。更令考古工作者感到惊诧的,是拐弯处居然躺着一具尸骨,显然是一名盗墓贼的尸骸。

曾姬无恤壶(资料图片)

考古工作者分析认为,盗洞已达这么深,空气本来就比较稀薄;再加拐弯;狭窄的盗洞里,有的盗墓贼在挖掘,有的盗墓贼在运土;还有烛火,都要消耗氧气。当氧气密度低于一定数值时,烛火便会自动熄灭——这便是传说中的“鬼吹灯”。当氧气密度达到“鬼吹灯”程度时,盗墓贼也会窒息,乃至死亡。

与“鬼吹灯”情景相反的,是古墓中沼气的突然泄漏,会导致墓口可燃物的燃烧。民间迷信说法,这叫“墓主显灵”。我们还拿这座包山楚墓作为例子。包山大墓发掘时,虽然天气晴朗,可每天早上,大墓之上烟雾缭绕,而周边却一览无余,给发掘工地笼上一层神秘色彩。当勘探达 20 米深时,一铲土带出了竹席残片。常识告诉人们,这已经接近棺椁位置了!竹席往往被青膏泥封裹,起着隔绝外界空气进入棺椁的作用。这样,能保持棺椁内一直密封,防止棺内尸体和一些陪葬品氧化、腐烂。

但是,棺内墓主尸体以及殉葬者、陪葬果品、食物、酒等有机物,在这种密封的条件下,会发酵产生沼气。密封程度好,沼气就会被一直滞留在棺椁内。一当棺椁被掘破,这些沼气便会随之喷出。包山大墓内的沼气,就是随着触及棺椁的那一铲喷出的。当时,取铲的勘探者正在抽烟,烟火点燃了喷出的沼气,把勘探人的眉毛烧光了,“墓主显灵”,引起一阵不小的慌乱。随之,挖掘专家开始兴奋,原因是推测棺椁可能从来没有被打开,或者盗掘行为发生较早,盗洞被及时回填,没有影响沼气的生成和积蓄。

椁室内的沼气随铲喷出了,可椁室内的积水,在被密封两千多年之后,气压突然减小,便慢慢被蒸发,由此散发的水蒸气便升腾在大墓之上,每天早上,成为笼罩大墓的神秘面纱。

楚幽王墓的被盗经过

时至今日,学界已经确认安徽淮南谢家集区杨公镇双庙村李三孤堆是楚幽王墓。楚幽王(?-前228),芈姓,熊氏,名悍。他是战国时楚国第 40任国君,公元前 237-前 228 年在位。楚国享国 800余年,共42位国君。可见,到楚幽王时,楚国已行将日落。

楚国迁都寿春(今寿县)始于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 241),考烈王二十五年(前 238),考烈王去世,他的儿子熊悍继位,是为楚幽王。楚幽王十年(前 237),幽王卒,他的弟弟熊犹继位,是为楚哀王。楚幽王去世后,葬在李三孤堆。历史上,因为行政区划的调整,李三孤堆曾经属于长丰、寿县等,现属淮南谢家集区杨公镇。

在当地,李三孤堆又被称“离散孤堆”。在古楚国区域内,人们自古以来好鬼信神,认为墓穴阴气重,近之不祥。但是,时至1923年春,当地一名农民在耕田时,偶然发现一些古董——鼎、壶、簋、带钩、车马器等,引起不小的轰动。旅居在蚌埠的一名瑞典人将这些古董买走,现藏瑞典皇家收藏部门。1933年,当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几名绅士协商救灾办法时,从河南请来三名墓师,认定李三孤堆是个古墓,就决定开挖,意在从墓中取得古董后,变卖赈灾。这一次虽然没有挖到棺椁,但确实挖到不少古董,著名的曾姬无恤壶就是这次挖出来的,而且一些青铜器上出现了铭文“兄悍”“熊元”等重要信息。

1935 年,此墓被当地人(保长)盗掘过一次,但仍没挖到棺椁。1938年1月,国民党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率领部队驻扎寿县,李三孤堆 古 墓 遭 到 彻 底 破 坏 。 李 品 仙(1890-1987),字鹤龄,广西苍梧人,抗战时期,出任国民党军第11集团军司令,在桂系军阀中,排名仅在李宗仁和白崇禧之下。1938年初,刚驻扎寿县的李品仙,得知李三孤堆里面还有不少古董没有挖完,就安排手下邓峙一(第11集团军司令部交际科长)去打探虚实。邓峙一看到现场是一个方圆约10丈的大水塘,深达1丈。 得到邓峙一这样的汇报之后,李品仙决定调动 3 个运输连,以“演习”的名义,驱离周边群众,用10架水车,整整干了一个月,将塘水排干。由于稀烂的胶泥无法作业,士兵们干脆从孤堆顶上开挖。当挖约到 12米深处时,终于挖到棺椁。椁对外四壁是黄肠题凑,巨型木料100 多根,每根截面 2 尺见方,长达 3 丈。

据邓峙一回忆说,这些木料刚露面时,表面质地较软,用拇指摁,能在木料表面留下凹陷的痕迹,可经风一吹,很快坚硬如铁,锯子锯不动,斧子砍不动。椁室上面的椁盖,其实真的不像盖,而是很多根方木架成的,一排横放,一排竖方,相互垂直,架在椁室之上。移开这些方木,下面是9个分室,东西南北四面,每面各2个椁室,中间1个位棺室。

棺室长达3米,高、宽均约1米,朱红漆,色泽如新。棺材正前方,有3个铜鼎,每个 200-300 市斤。鼎身四周均雕有龙纹,鼎足铸为虎头。棺室前两侧,有两只铜质台灯,每个重上百市斤。靠近棺材头正中,有一柄3尺长的铜剑,剑柄雕龙,擦去宝剑上的灰尘,寒光闪烁。还有一枚直径达1尺的绿色翡翠球。虽在夜色中,这些器物依旧闪闪发光。邓峙一回忆说,几个方格(椁室)内,放了30多个铜铎,每个重 2-3 市斤。有人认为,邓峙一说的“铜铎”,可能就是编钟。邓峙一还说,“方格”内还有红红绿绿的“花石”70 多块,像花砖,每块长 8 寸、宽 3 寸、厚 1.5 寸。事实上,这些“花砖”可能是编磬。还有一些奇形怪状的铜碗、铜瓢等二三十件。

棺盖及棺材四壁,全部雕有龙纹。棺无封钉,抬走棺盖,里面没有套棺,而直接就是墓主的尸体。骸骨已成灰,仅剩一束头发。遗体上的龙袍花纹清晰可辨,可用手一提,便成为布灰。他们怀疑棺椁之下可能还有棺椁,就又向下挖了1丈多深,什么也没有发现,于是罢手。

棺椁各室共出土器物上千件。开挖时,第 11 集团军参谋长何宣派来他的副官傅笃生,名义上协助邓峙一挖墓,事实上是来监督邓峙一的。在上交这些器物之前,邓峙一对傅笃生说:“如果器物全部上交,可能我们什么也捞不到,不如我俩先拿点藏起来。”傅笃生表示同意。于是他们各自拿了3只“铜铎”。

这些器物全部上交后,李品仙和何宣俩人的分配方案是:何宣要了一副棺材,加上其它三分之一的器物;其余全部归李品仙。 就这样,李三孤堆楚幽王墓被彻底“清洗”。后来,李品仙还当上了国民政府安徽省主席。他准备再去开挖朱家集镇的古墓,由于朱家集镇很快被日本人占领,李品仙的计划没能实施。

楚幽王墓由于是被军阀盗掘,其目的是摄取古董,与盗墓贼之行不无二致,因此,墓堆遗址依旧存在。2012年,楚幽王墓遗址被公布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丰吉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