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安徽新闻 »

蚌埠,传感器人的“阿勒泰”

凡大皖新闻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的阿勒泰》火了。迈出追寻热爱的脚步,去过心旷神怡的生活,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阿勒泰”。

而在一批传感器人心中,“先行者”蚌埠,就是他们的“阿勒泰”。

他们心中对智能传感器产业的热爱,探索,不懈追求,与年轻人对“阿勒泰”的向往如出一辙。蚌埠,是他们抵达传感器世界的理想之地。

5月25日,蚌埠举行第六届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这又是一次传感器产业的盛会,是传感器人的顶峰相见。

那么,作为传感器人向往的“诗和远方”,蚌埠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

中国传感谷

时代脉搏,风口上的那只“鹰”

什么是智能传感器?通俗点说,就是有了“眼睛”“耳朵”“鼻子”,让万物“感知与互联”。别看它“身量”不大,能量却不小。

智能传感器正因物联网应用的不断落地而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也是开启万亿级智慧物联市场的关键。

这和蚌埠有什么关系?

蚌埠,是中国三大传感器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全省唯一、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

中国传感谷与合肥的“中国声谷”、芜湖的“中国视谷”,犹如安徽人工智能产业的“三剑客”。

这座近三年来声名鹊起的中国传感谷位于蚌埠市区东部,已汇聚100多家传感器相关企业,不断为蚌埠释放创新动能。

5月24日,大皖新闻记者来到中国传感谷,实地感受传感器产业的澎湃脉动。

在园区内,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一条总投资超50亿元的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它正在加紧建设步伐。

这个被列入国家集成电路生产力布局的重大项目,预计在今年年底串线投产。达产后,这里每个月能够生产3万片晶圆。

这将是蚌埠在传感器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底气。

而这条生产线,其实最初在“落户”上,也曾有过激烈竞争。当时是考虑建在蚌埠,还是另一座长三角城市,在两个城市之间做抉择,最终还是决定落子蚌埠。

“蚌埠传感器产业本身就有历史积淀和市场基础,还有人才优势,但最重要的还是政府给出了优厚的政策、税收、资金多重支持,综合考虑,蚌埠的优势都更加明显一些。”有知情人士介绍说。

传感器产业政策的“及时雨”,蚌埠从未停过。早在2017年,安徽省出台《安徽省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对蚌埠市以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为主的半导体产业有了明确定位;2018年,蚌埠市出台《蚌埠市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的脉络逐渐清晰……

在刚刚召开的第六届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上,安徽再次出台14条举措,涉及加大投入、创新发展、人才引育等五个方面,用真金白银支持中国传感谷发展。

MEMS惯性芯片

摸准时代脉搏,蚌埠成了风口上的那只“鹰”,把握风向,审时度势,政策引领,顺势翱翔。

立足区位,智能传感“产业高地”

出了蚌埠南站,沿着东海大道,5分钟车程,即来到了“中国传感谷”。几乎每天都有各地的专家、客商、技术人员等,通过高铁抵达中国传感谷。

“我现在都不开车回家,坐高铁30多分钟就到了,快得很。”安徽禹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华东是徐州人,2021年6月,其所在的公司从苏州整体“转场”至蚌埠,更名:安徽禹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这是第一批进驻中国传感谷的企业。至此,李华东就常在蚌埠、徐州两点一线跑。

“蚌埠交通优势非常强,我们请的专家很多都是上海的,过来2个小时到了,下了高铁就到公司,这多方便啊。”李华东说。

李华东一语道出了蚌埠卓越的区位交通优势。

近些年来,随着高铁的开通,大幅缩短了蚌埠经开区与长三角地区、皖江城市带、中原经济区等重点区域核心城市上海、南京、合肥、徐州等的空间距离,积极促进区域间人才、技术、土地等资源互补,经济、文化、研发等协调合作。

蚌埠目前已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全面建设的立体交通网络,形成了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长三角经济带主要城市间“一小时经济圈”。

蚌埠发达的交通圈,不仅使人才、技术交流畅通,作为物流枢纽中心,企业也享受着蚌埠物流带来的便利。

同样是禹芯半导体公司,公司常用于塑封晶圆的一款导电胶,对时效和运输环境有着高要求,运输过程中,必须稳定保持零下50℃的温度,材料一经开封,则必须在24小时全部使用。

“我们订货后,头一天下午上海发过来,第二天上午就能送到,在蚌埠能做到‘次日达’。”李华东说,这比一般的三四线城市要快上半天到一天,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也降低了损耗概率,这给企业带来的是实打实的节约和便利。

早在2018年,蚌埠就被列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经过多年发展,物流为“翼”,俨然已成为蚌埠产业发展的推进器。

聚才引智,皖北“人才高地”

“新蚌埠人”孙文卫,一名90后理工男,2018年从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因为爱情,来到蚌埠就业。

2022年,感受到“传感器”产业的发展热情,他应聘加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华鑫智感科技有限公司,从事传感器结构研发工作。

“公司里年轻人很多,来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孙文卫说,在蚌埠,即使不在“传感器”行业,也会听到它的“传说”,能够在传感谷工作,也是一份“体面”的工作。

赵鹏飞是东北人,2011年毕业后,一直从事相关技术开发工作,早年“转场”过哈尔滨、深圳等地,2019年,跟随技术团队,来到蚌埠工作,现任华鑫智感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而在蚌埠工作一段时间后,他索性举家搬迁至蚌埠,孩子也在当地上学。

“蚌埠是一座宜居的城市,在这里住得很舒服,讲实话,公司给的待遇也不错,能在这里生活得不错。”赵鹏飞笑着说。

深圳市一家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属于传感器上下游配套企业,2024年4月,刚与蚌埠签约,将在这里开设一个新项目,厂房装修正在进行中。

这一次合作的“媒人”正是李华东,这是他推荐加入中国传感谷的第二家公司。“蚌埠确实值得干实事的企业来干点事,才会向合作企业去推介它。”李华东还透露说,他推荐的第三家公司正在洽谈中,他对蚌埠有信心。

第六届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

在第六届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上,安徽刚刚出台的14条举措中,又为蚌埠抢抓传感器人才“加了一把柴”。

举措聚焦智能传感产业集聚一批顶尖人才及团队,按需配置创新资源和研发机构,5年内给予项目经费支持和人才奖励,对具备取得巨大贡献或突破颠覆性技术潜力的,可“一事一议”提供支持保障等。

近者悦,远者来。人才兴,才能引领发展强。

是多方聚才引智,共同为蚌埠打造皖北“人才高地”聚力,绘就出了一幅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其实,除了政策引领、卓越区位、人才汇聚,蚌埠还有服务优势,充实园区企业幸福感,产业优势提振企业家信心,企业优势又吸引传感器上下游企业向蚌埠集聚……

《我的阿勒泰》中有一句台词,“我喜欢你”的意思是“我清楚地看见你”。

蚌埠,传感器产业,正如朝阳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与奔赴。

因为“阿勒泰”,不在别处,就在追寻热爱的脚步。

在蚌埠,去追一束热烈的“传感”之光。

大皖新闻记者 朱庆玲 李勇 通讯员 王智聪

编辑 陶娜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